新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张 立 通讯员 李绍光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核心任务和根本要求。近年来,新密市坚持产业为基,民生为本,规划引领,政策支撑,先行先试,统筹推进,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统筹协调推进 新密是一个传统的资源型工业县(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新密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提出的 “五个一”要求和集聚、集群、集约、内涵式发展的理念,新密市委成立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挥部,市委书记、市长任政委、指挥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指挥长;各乡镇、街道成立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导机构,并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由指挥部统筹协调,编制了新密市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导则;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奖惩体系,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单位和干部政绩考核的三条主线之一,进而凝聚各级党员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在全市迅速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高潮。 统筹规划布局 按照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四个合理”的要求,形成了市域新型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交通道路、生态廊道等专项规划。 新密市的新型城镇体系规划把全市303个行政村中的71个并入城区、83个并入镇区、149个通过合村并点并入56个新型农村社区。按照这一布局,现有农村70%的人口将进入城镇,30%的人口将集中居住在56个新型农村社区。通过规划实施,可节约建设用地6.8万亩,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结合新密产业基础和新型社区居民创业就业需要,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科学规划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粮食生产基地和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就近安居。全市规划打造国家级千亿耐材产业基地,建设省、郑州市级产业集聚区4个,乡镇工业园7个,在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周围规划建设农民创业园。 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上,本着“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的原则,引入城的理念,提升质量品位,搞好设施配套,彰显大气、洋气、雅气,努力建设“百年社区”。 统筹社区建设 围绕人在哪里居住、居住什么样的环境,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破解资金、土地等难题,通过村企共建、项目带动、自主开发、统规统建、移民搬迁等多种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多措筹集资金。采取村企共建、上级奖补、政府配套、社会捐助等形式,整合十八个涉农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首先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激励双强支部书记、民营企业家出资援建新型农村社区。近年来,各级财政共奖补资金3.2亿元,整合各类资金4.1亿元,双强村支部书记和民营企业家累计捐资投入7.6亿元。 破解土地瓶颈。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充分利用山荒地、丘陵地、废弃地以及农民搬入社区后拆除旧宅整理出的土地等,有效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 统筹城乡环境 以打造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为目标,强力推进交通道路、生态廊道拆迁、培土、绿化工作。拆迁工作在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基础上,确保补偿资金到位,确保干部作风到位,确保有计划把拆迁户全部集中安置到新型社区,实现了安全拆迁、稳定拆迁、和谐拆迁。 集中开展采石场滥挖乱采污染源治理、农村环境综合连片整治、持续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等一系列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建立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累计投资6亿多元,建立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干净整洁已成为新密的一张名片。 统筹产业民生 统筹谋划产业布局,解决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实现居住与就业的同步到位。建设创业园区。在城区、镇区、社区附近规划建设不同类型的产业创业园区,尽量靠近社区居民,方便群众就近就业。农业重点发展东南部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西部绿色畜禽养殖区和西北部生态农业区;工业重点发展新型耐材、名优服装等产业;服务业以主城和新城为主,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地产业;以黄帝宫、伏羲山、大鸿山风景区为主,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改善保障民生。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户转为城镇居民,办理房产证,继续保留农村各项政策和待遇,优先享受政府补贴的小额贴息贷款。同时,制定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1+25”配套规范意见,“1”即一个社区,“25”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警务室、学校和幼儿园、科技文化活动中心、连锁超市、供气供暖等25项配套设施,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真正让农民群众“住得好”、“生活得更好”。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