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作为以建设安康中心城市副中心和秦巴区域宜居宜业宜游名城为目标的平利县,他们始终坚持以城乡规划为引领,确定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集镇为支撑,以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构建一城十镇百村三十个新型社区的县域城镇体系格局。 这里,是经国内专家考证的人类始祖女娲故里;这里,是全国绞股蓝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这里,是西北最美丽乡村。地处陕西东南部,陕、鄂、渝交界处的平利县,他们英姿勃发,正在以昂扬向上的姿态抢抓“十二五”发展机遇,奋力建设陕南经济强县,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产业兴县、循环发展战略,带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09年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基础上,2011年又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一个大手笔大建设的城镇建设热潮在女娲故里如火如荼,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以建设安康中心城市副中心和秦巴区域宜居宜业宜游名城为目标的平利县,他们始终坚持以城乡规划为引领,确定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集镇为支撑,以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构建一城十镇百村三十个新型社区的县域城镇体系格局。该县按照确定的“十二五”发展目标,启动了县城总规修编,完成了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集镇和新型社区规划,勾画出了一幅具有深厚女娲文化底蕴,依托“山水环绕”和“秦风楚韵”风光,建设美好平利的新蓝图。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是该县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当你步入平利县城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设场面干得热火朝天,一条长3公里宽35米的迎宾大道主体完工正在精雕细琢,改造后的陈家坝工业园区大道,两排徽派民居整齐划一,绿树成荫,花坛锦簇。平利县城北依“五峰山”,南临“坝河水”,县城虽不大,建成区不过6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万,但县委政府的决策者们把县城建设作为一张名片来打,坚持高点起步,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3亿余元用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县城由坝河一分为二,他们借势造景,打造“一河两岸”景观带,六桥飞架通南北,全长6公里的南北河滨路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休闲娱乐场所,三级橡胶坝将潺潺坝河水围成梯次月湖,粼粼碧波,清澈见底,月湖河畔,景观节点,比比皆是,风景如诗如画。 放眼平利县城,3.4万平米的女娲文化广场,重现平利古代八大景观之一的五峰楼古香古色,四根大理石文化柱把女娲文化精雕地淋漓尽致,两棵千年紫薇为广场增添了绚丽色彩,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娱乐消费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颇具现代气息,在安康十县区可谓首屈一指,在这里曾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平利“茶之旅”文化节,外国友人、歌坛明星赞不绝口。新正街是县城中心的一条主街,是政治文化商业的集聚区,他们把新正街综合改造作为近年来市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实施强弱电入地、人行步道提等、“穿衣戴帽”、标志性建筑、美化亮化及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等六大项目建设,投资1860万元将全长2、6公里的电网、电信、电视强弱电杆线全部拆除,线路全部入地;投资280万元对自来水管网进行更换、增容,与强电入地一并规划配套建设到位;投资1100万元对2、6万平米人行步道全部更换为花岗岩铺装;投资200余万元将路灯全部更换成具有美感效果的新颖灯饰;众鑫宾馆、雅轩酒店、康华天成商住楼三处高层标志性建筑衬托出小县城的现代都市气息;对临街建筑实施“穿衣戴帽”和亮化装饰,主街街景与坝河明珠夜景把县城装扮的绚丽多姿、五彩斑斓。人们企盼已久正在改造建设的西直街和北环路、路平灯亮水畅的大街小巷、流光溢彩的南城茶叶一条街,无不展示着平利和谐靓丽的新形象。按照一代人载三代人的树、一年造三年的林,实施大树进城,大苗栽植,一街一树、一树一景、景景生辉,一个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城在绿中、水在城中”的国家卫生县城和山水园林县城正在大巴山腹地迅速崛起。 关注民生更是平利县唱的一台重头戏。他们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国有资产和土地存量,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县城每年以10万平米的房产开发速度建设安居工程,一个南城新区拔地而起。积极抢抓国家惠民政策机遇,加速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累计开工建设廉租房1252套,已竣工入住174户东区廉租房小区的优美环境,让人羡慕不已!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他们紧紧抓住县城这个龙头不放松,使县城一年一个样,几年变了大样。集镇新村和新型社区亦统筹推进,以茶叶观光为主的长安省级重点镇历经两年起步,已趋雏形,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建设,早期革命领导人廖乾吾故居八仙古镇、老县工业大镇、广佛商贸重镇已具规模,全县十个集镇建设形成你追我赶,各具特色。新型社区方兴未艾,如雨后春笋般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在抓紧建设之中,药妇沟、莲花台、高原、中坝等农村新型社区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的典型。龙头旅游新村和全县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308省道百里生态经济长廊沿线徽派民居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方面加快城镇化建设,一方面通过政策鼓励,奖励扶持,大规模的实施农村人口进城入镇,是该县关注民生、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又一重大举措。截止2011年底全县城镇人口达到8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35 %。 一业兴带来百业兴。以城镇化建设拉动了全县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全面步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前十县”,2009、2010、2011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名”,2011年荣获“陕西区域最具经济活力区县”奖。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