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乡规划 > 城镇规划 >

推进白银城镇建设 构筑区域发展平台

时间:2010-11-22 12:2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吴仰东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根本途径,是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恢复建市以来,我市坚持弥补历史欠账,夯实基础,撤乡并镇,完善服务功能,扩展发展空间,全市现辖建制镇21个,城镇人口62万人,城镇化率35.5%。但从总体上看,城镇建设缓慢,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存在总体规划不合理、区域功能不明确、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中央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战略重点,以城镇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为我们加快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家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心带动战略,确立了白银“中心城市”的定位,对我们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将于2014年在我市举行,对我们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注入了新的动力。要高度重视城镇建设,增强城镇承载、集聚、辐射功能,促进人口向镇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白银新一轮发展。

    一、科学规划,为加快城镇化提供依据。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决定城镇发展方向、规模和功能。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全市规划一盘棋,统筹编制城镇规划,指导城镇化建设。健全城乡规划体系。顺应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趋势,把城乡全部纳入规划范畴,使规划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做到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完善总体规划,科学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建立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统一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等规划层次在市域范围全覆盖。提升规划编制水平。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理念,立足现状,着眼长远,体现时代特征,准确定位、合理定性、统筹定向,一步到位,留足空间;体现科学性,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经济与社会、建设与保护、继承与创新等关系,确保规划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把握特色性,充分发挥优势,规划交通枢纽型、商贸流通型、资源开发型、专业市场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等特色城镇,凸显城镇个性和内涵。

    二、高标准建设,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建设是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是加快城镇化的基础。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快发展县城、择优发展重点镇,着力提升市域城镇建设整体水平。拓展中心城区空间。中心城区,要着眼构筑兰白核心经济区重要节点,以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为契机,面向兰州,亲近黄河,向南推进,向东延伸,扩大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打造“陇上宜居城市”,不断增强对城乡协调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市辖两区具有良好的经济互补关系,要以黄河、刘白高速公路、白宝铁路支线为联系通道,统筹协调,各有侧重,错位发展,促进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发展。三县县城要以现有优势资源开发为依托,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壮大县域经济。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的原则,以交通干线为骨架,以沿路、沿河、沿城为重点,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一批建制镇,尤其要借助实施兰白沿黄快速通道,谋划建设沿黄小城镇群。要以会宁县郭城驿镇、靖远县刘川乡、景泰县红水镇、白银区四龙镇、平川区水泉镇5个乡镇为主,重点发展,率先突破,力争用五年时间建成全市的样板镇、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集聚地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各县区主抓一个乡镇,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形成以白银市区为中心、县城为支点、建制镇为基础,辐射重点集镇、带动新农村试点村的梯次分布、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三、基础先行,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基础设施是发挥城镇功能的关键支撑。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承载能力。优化路网结构。路网结构决定城市形态布局,必须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先导,合理设计区域路网,拉开城镇框架,优化城镇布局。构建包括高速公路、铁路、空港、内河航运在内的交通网络体系,覆盖城区,连接乡村,实现所有县区通高速公路,所有乡镇通油路。结合国家路网建设,打通城镇对外联系通道,发展通道经济,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坚持区域统筹、共建共享,把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向城乡结合部、重点镇转移,强化小城镇的纽带作用,促进农业、农村资源向工业和城镇转移,把乡村建设成城市的生态区,逐步消除城市与农村的界限,有效缩小城乡差别。坚持“先地下、后地上”,推行地下管线共同管沟,尽可能减少城市“拉链”现象。推广智能化电子信息等技术,提高建筑施工科技含量。兴建交通、给水、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电、通讯、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创造条件向邻近村庄延伸。强化城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搭建全面发展平台。加强市场建设,鼓励城市商业企业在小城镇开办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业务,满足居民服务需求。

    四、产业支撑,夯实城镇发展基础。没有坚实的产业做支撑,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培植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实力。优化产业布局,围绕建设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突出白银国家高技术产业园、刘川工业集中区、银东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和平川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国家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型军转民化工基地、西部复合能源基地等三大基地,培育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陶瓷建材等产业集群,支持市辖两区率先发展,壮大城市经济,提升辐射带动三县及小城镇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立足当地和周边地区资源优势,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在园区集中,存量项目向园区转移,增量项目到园区入驻,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创新经营园区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以园养园、以园建园、以园兴城”的经营机制,引导企业配套生产,聚集发展。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展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五、文化助推,提升城镇品位。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把城市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大力支持,精心培育,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三军会师圣地、景泰黄河石林、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黄河风情线等旅游景点品味,大力挖掘培育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长征文化、铜城文化等具有白银特色的区域文化,提炼城市精神,形成城市品牌。紧扣时代脉搏,弘扬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让白银成为一座有朝气、有锐气、有灵气,充满不竭发展动力的城市。构筑城市景观。科学布局城市空间环境,把特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各个领域,使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小区、每一幢建筑张扬白银独特文化。建好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体育工程,打造文化传播平台。坚持改造提升和开发建设并举,建设一批植物园、休闲娱乐园等主题公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加强历史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尽可能保持原址原貌,体现发展脉络,注重文化积淀,增强城市历史的厚重感。

    六、完善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通过政策引导,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向依靠政策、市场、社会投资转变,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市场筹资为主体、国家扶持为补充,农民集资进镇、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从2010年起,市政府设立农村重点小城镇发展资金,对市上确定的5个重点乡镇每年给予扶持,县区政府按1:1比例配套。整合水利、交通、市场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各类项目资金,重点向小城镇安排,对建设成效明显的给予倾斜,5个重点乡镇每年整合项目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增加小城镇建设贷款规模,金融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中、长期贷款,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经营能力。把市场经济理念引入城镇建设与管理,对城镇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最大限度挖掘潜力,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滚动发展。切实利用好国内外贷款资金,努力提高城投公司的融资能力和运营水平。优化增量资产,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吸引投资者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盘活存量资产,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通过产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资产运营,实现存量资产保值、增值、变现。对城镇的开发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效益。中国规划网兰州11月22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