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建成投入使用,我省地级市中规模最大、可容纳31000多人的九江体育中心主体育场雄姿。 (九江日报 记者 蔡杰 摄) 走进九江,到处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有人形容当前的九江就像一个大工地: 八里湖大桥、八里湖公园、八里湖东路等工程全面启动;博物馆、规划展示馆工程建设开工……一群又一群高楼拔地而起、一条又一条齐整的道路铺向远方,一片又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绿色浸润着城市……承载着九江城市发展的母亲河——十里河,带着清澈、透明、香味流淌城中……九江正以惊人的“九江速度”,大阔步地从“两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赶超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年初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现场会精神,以城市化锻造发展脊梁,继续强力推进兴城战略,在去年城市建设投资总额、项目个数、建设速度、融资规模、土地收益、规费收缴“六个超历史”的基础上,保持了势头不减、投入不减、机制不变、速度不降的兴城势头:今年,全市新建、续建、启动城市建设项目803个,总投资704.86亿元,计划当年完成投资317.61亿元,到目前完成183.4亿元。截至9月底,已完工城建项目28项,在建城建项目60项,累计完成投资55.29亿元。开工建设廉租房2500套12.5万平方米,在已建、在建公租房34.55万平方米的基础上,计划在中心城区再开工建设首批公租房1万套5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新增城镇人口12755人,2009年底城镇人口增长率为1.363%,中心城区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0564元,人均市政公用设施项目投资完成额7028元,人均公共建筑项目投资完成额2504元。 一阵阵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热潮,正让九江这颗赣北明珠变得越发灿烂夺目。 坚持思想引领保持“兴城”势头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的发展战略,继续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全力保持较强的兴城势头。先后10余次召开市四套班子联席会议、市委中心组学习、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等会议,专题研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在去年成立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为加快推进八里湖新区建设,还专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八里湖新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亲临工地一线,督促指导项目建设。四套班子不分一线二线,不分条条块块,按责任分工,包挂项目,全责推进。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中心城区三年决战200亿城建项目”的战略决策,下发了《关于中心城区三年决战200亿城建项目的意见》,编制了《2010∽2012年中心城区政府投资城市建设项目计划》,拟定了《九江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继续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等,并在大力推进城建项目时,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通过科学调度、精心组织,确保工程建设又好又快。 坚持规划先行指引“兴城”方向 百年大计,规划先行。市委、市政府着眼未来、着眼科学指导城市建设,坚持城市规划“领导意图、群众意愿、专家意见、法律意义”的统一,以规划指引项目、指导投资,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快速推进。 围绕把九江建设成为一个山水辉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沿江港口城市的目标,我市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市域城镇产业与空间布局,规划“一心两轴三区”(九江中心城区,沿长江城镇发展轴、沿昌九城镇发展轴,中部城镇发展区、东部城镇发展区、西部城镇发展区)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当前,我市总体规划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正在抓紧修改完善并呈报省政府审批。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九江市域生态保护专项规划》、《九江市域垃圾处理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和《中心城区中小学教育网点布局规划》,指导各县(市、区)完成县域垃圾处理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围绕“主攻八里湖”的重点,高标准完成了八里湖新区60多平方公里的控规修编和八里湖新区四个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以及八里湖东岸、濂溪大道两侧等城市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工作。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达96.4%。另外,全市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8%,乡(镇)总体规划完成率及行政村规划编制率均达100%。 坚持项目主导驱动“兴城”引擎 我市按照中心城区三年市本级投入200亿的部署,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重点实施十大骨干道路、二十项城市重点公建设施、十大城市公园、十项重点市政工程、十项生态环境建设与改造、十项重大城区改造项目、三十项城市路网工程,基本完成1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的主干路网和功能设施,初步完成“大九江”空间格局的构建,基本实现城市设施现代化。 主攻新城区,拓展空间。在八里湖新区的规划建设中,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三年内,基本完成八里湖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设施建设,促进城市要素向八里湖集聚。目前,八里湖大桥、八里湖公园等工程已开工建设,进展良好;八里湖大道、八里湖环湖路等工程已竣工通车;新区医院、新区学校和保障性住房工程已封顶,体育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并成功举办了中央电视台“唱响九江·相约九银”大型文艺晚会。改造老城区,提升品位。在加快新区建设的同时,坚持统筹兼顾老城发展,力求以新区拓展带动老城改造,以老城提升促进新城拓展,实现新区老城合力发展,协调推进。我市计划在庐山区试点推进“整区改造、整体提升”,对六层楼以下的房子全部拆除改造,目前,第一批启动的12个片区改造正在抓紧推进。通过路网完善和历史街区恢复与整治、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城区街巷整治等老城改造项目,改善老城人口密集、交通拥塞、设施落后、功能缺乏、环境较差的状况。目前,投资12.5亿的十里河综合工程已于“五一”竣工,火车站改造、站前路、环城路、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九瑞大道、长江大道、滨江路、南湖支路改造已经完工,客运中心已正式运行,滨江生态园、浔阳西路、滨江西大道、大中路步行街改造提升、浔阳东路人防工程等工程项目正在紧张施工。 坚持创新经营保障“兴城”投入 我市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加大对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经营力度,努力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滚动式发展。 经营土地,以地生财。在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的同时,坚持收地、盘地、造地、增地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掌控土地资源,作为政府的最大资产盘活用好,保障城市建设用地和资金需求。在去年收回闲置经营性土地9000多亩,企业改制闲置用地2900多亩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土地清理整顿工作。从8月下旬开始,从有关部门及党校青干班抽调60余人,采取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办公、统一政策的办法,对城区房地产用地进行进一步清理。对市内一些未利用地进行开发整理,变成可利用的土地,以解决用地需求量增加、争取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难度大的突出矛盾。今年以来,我市获批新增建设用地23000多亩,中心城区实现土地出让收入39.38亿元。 经营资产,以资聚财。我市十分看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国企改制资产、城市广告、特许经营权等有形和无形存量资产的盘活,积极探索市场化经营。如市民服务中心将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置换,采取代建模式建设。同时,进一步规范建设规费收缴。去年规费收缴1.7亿元,是2008年的3倍;今年前8个月收缴2.19亿元。 经营项目,开发引财。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享用商品化、项目运作市场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气、地下人防设施等城市建设项目实行商品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引入社会资金,建设总投资2亿元的浔阳东路地下人防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效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难题。 经营平台,融资招财。按照“集中财力,分散风险、扩大融资、运作赚钱”的原则,今年,市委、市政府面向全国高薪招聘了城投、地产、国资三个公司的经理。市本级融资建设项目39个,融资额39.1亿元。目前,我市通过国开行、工行、招行、浦发行及发行信托产品,已融资到位资金16.88亿元。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兴城”惠民 “我们的工作方向,就是要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惠民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每一名群众……”一项项利民行动、便民举措,凸现着市委、市政府的为民之心,昭示着一个城市的发展与和谐。 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以来,在加大普通商品房供应力度的同时,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市属国有企业改制职工住房安置、推进城市建设重大项目拆迁安置、旧城改造土地盘整拆迁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五位一体”,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完善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截至2010年9月底,我市累计开工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共计131.5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37亿元,发放租赁补贴13939户、3239.2万元(中心城区4983户,县域8956户),惠及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37565户。今年以来,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面积112.1万平方米,占计划任务的97.52%。已经建成的棚户区改造安置房63.17万平方米,在建的安置房100.76万平方米。 积极探索建设公租住房。在国家政策出台之前,我市主要在工业园区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工业园区公共租赁住房实行政府投资建设,国有企业自建公共租赁住房实行资金自筹建设。今年全市13个工业园区共建设20万平方米、4000套公共租赁住房。截至9月底,除修水县正在基础施工外,其它县的公共租赁房的主体已建至三层以上。九江开发区管委会投资1.8亿元,建设公租房14.55万平方米,已建成11.75万平方米,1972套(间),1085套已入住,其它2.8万平方米主体结构已封顶。 加大城市规范管理力度。整合资源,通盘谋划,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无障碍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集中开展以整顿交通秩序、清理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等为主要内容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根治脏、乱、差死角,维护市容秩序。建立巡查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城区“两声、三乱”(麻将声、鞭炮声,乱停、乱放、乱摆)以及乱烧纸钱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此外,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000万元对中心城区旱(公)厕进行全面改造,并从10月1日起,在全省率先免费开放市中心城区127座公厕,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群众。 坚持产业支撑夯实“兴城”基础 在扩张城市过程中,我市注重发展产业,集聚人气,繁荣市场,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 注重“城”与“工”互动。一方面,注重城区与园区的功能互动,既把园区作为工业发展区来打造,又把园区作为城市新区来建设。今年中心城区内工业园区完工和在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50个,总投资达230亿元,达产达标后可新增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新增利税58亿元。另一方面,注重城区与园区的功能分离,加大老城区内企业的退城进园步伐。近年来我市已成功实现了巨石玻纤、德福电子、维科印染、九江啤酒厂、九江化工厂等企业退城进园,目前正加快推进制氧机厂、清源药业的退城进园,既让企业脱胎换骨,享受园区的各种公用资源,又让城区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注重“城”与“市”互补。一方面,我市在造城的同时,注重建好城市产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先后启动实施了一批星级宾馆、高档写字楼、美食街区和城西港区现代物流基地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的社会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发展城市服务业,做大城市人口基数,扩大城市消费需求,提高城市居民购买力,通过集聚人气繁荣城市经济,使城中有人。近年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业连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态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注重“城”与“景”互融。一方面,围绕打造现代港口旅游城市的目标,注重发挥九江临江、滨湖、依山的大山大水优势和悠久厚重的人文资源优势,通过八里湖公园、滨江生态园、十里河生态公园等一批生态景观工程和文化工程建设,力求把城建项目建成景观,把城区建成景区,使中心城区与各景点景区交相辉映,成为九江大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发挥九江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优势,把景区融入城市建设中,把庐山作为中心城区的盆景,把其他景点作为中心城区的点缀,使景区景点成为城区的帮衬,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人气。 坚持统筹发展致力“兴城”带乡 围绕“大九江”框架,我市坚持以城带乡,致力统筹发展,努力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与小城镇多层推进、多点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在决战中心城区三年投入200亿的同时,我市从战略导向、工作部署、目标考评、政策激励入手,引导支持各地抓好县城建设。在市本级的带动下,各地参照借鉴市里抓城市建设的方法、模式、机制,县城建设的势头起来了。2010年全市各县(市、区)计划启动城建项目近685个,投资总额377.46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00亿元。目前已开工569个,完工152个,完成投资128.11亿元。无论是中心城区的卫星城,还是偏远的山区、湖区县,县县都有大手笔、县县都有新亮点、县县都有新公园。“大九江”框架内的四县一山,按照功能对接、产业对接、规划对接的要求,科学商定项目,合理布局功能,不搞小而全。在省委、省政府和团中央的坚强领导和高位推动下,共青城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前不久,国家正式批复同意共青城设市,成为江西省第100个县(市、区)。 此外,我市还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统筹规范农民建房,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可以相信,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市更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正在赣北大地崛起…… 中国规划网南昌10月24日电 记者龙群 (责任编辑:杨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