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五组团” 市域综合交通 许昌综合交通线网围绕“一中心(中心城区)五组团(禹州市、长葛市、襄城县、许昌县、鄢陵县)”的空间布局,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以国、省道为干线,形成“三纵三横二射”的布局结构。规划的交通枢纽在节点上促进了公路、铁路、航空的真正融合,提升了许昌交通枢纽地位,拓展了区域合作范围。 零距离换乘中心 零距离换乘中心位于天宝路东段,用地面积232.48公顷。规划从整合城市功能的角度出发,合理界定站前区域功能定位,综合考虑业态选择,注重空间形态构建,有序组织空间系统,形成集航空、高铁、长途客运、城市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通过地下通道、地面广场、空中走廊互连互通、快捷换乘的综合性、现代化零距离换乘枢纽,打造集对外交通、商贸服务、文化休闲、高档居住于一体的门户地区。 10月17日,在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李亚明确提出,“要把城镇化作为全局性举措来实施,紧迫性工作来推动,历史性任务来完成”。 【步伐】 近年来,我市致力做好规划、建设、管理3篇文章,突出抓好中心城区改造,许昌新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符合许昌实际的现代城镇体系。 “十一五”以来,全市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在推进产城融合、城乡统筹、新区建设、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近2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39.3%,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市区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26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76.63平方公里,人口71.37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为城镇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远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走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在50%以上,城镇人口在240万以上,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历史性转变,使带状城市打开框架,组团布局、格局形成,中心城区全面提升,许昌新区形成规模,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提高。 【理念】 李亚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 紧凑复合理念: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充分体现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3次产业复合,促进经济、生态、宜居三大功能共生,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打造空间紧凑、功能集聚的复合型城市。 组团集群理念:一体规划中心城区和县市城区,促进“一中心五组团”聚集发展,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成本降低、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城市聚集体的集聚辐射效应和联动互补效应。 绿色低碳理念:积极探索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模式,确保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充分体现节水、节能、节地、节材、清洁、环保、循环利用的要求。 特色品位理念:充分体现城市特质,突出三国历史文化、钧瓷文化,做到“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传承城市文脉,提高城市品位。 生态宜居理念:打造宜业、宜住、宜学、宜商、宜游的生态宜居城市,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使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当前,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集结点、聚焦点。加快城镇化进程事关我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范围内,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李亚在讲话中要求,许昌要着眼于围绕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条件相适应,能够取得最大效益和综合效益的现代城镇体系。 【许昌特色现代城镇体系】 在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李亚表示,今后,许昌将致力走出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总体概括,这一具有许昌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就是:坚持“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着力打造“一中心五组团”,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4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 具体来讲,带状城市,就是以中心市区、许昌新区、长葛市区为连接,带状发展;组团布局,就是“一中心五组团”,以许昌主城区为中心,北面是包括许昌县在内的许昌新区组团、长葛组团,东面是鄢陵组团,西面是禹州组团,西南面是襄城组团;向心发展,就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许昌主城区为中心,以城际快速通道为连接,形成半小时通勤圈、经济圈、生活圈,促进每个组团向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中国规划网郑州10月20日电 记者王艳 (责任编辑:杨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