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流通产业规划重在城乡协调
时间:2010-06-15 17:57来源:未知 作者:白雪松
|
|
“十一五”规划成绩显著,“十二五”规划令人期待。在日前北京工商大学举办的“走向复苏:中国经济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撰文指出,“十二五”流通体系发展战略应重在城乡流通业协调发展上。引起了诸多业内人士的共鸣。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流通体制的改革,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引导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城乡之间多角度、多环节的联系越来越依靠商品流通的组织模式、管理渠道、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流通。但2007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下降甚至出现连续10个月的负增长;2004年以来粮食6年连续丰收,却同时也带来了供过于求的困境;许多产业趋同导致的产能过剩,都需要进一步统筹城乡。
洪涛表示,虽然2009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速增长,并且增速超过城市,但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并突破1万元大关。据统计,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3.31:1,但到2009年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由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今年1-2月春节期间城乡消费市场为4.82:1,城乡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商品进不来、出不去的“围城”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如何创新城乡流通体系,协调城乡流通产业,应该成为“十二五”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农村流通是当前一个热点问题。近几年来,国家为了促进农村流通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如商务部“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信福工程”、“三绿工程”等,农业部“百百万万”工程、“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质量检验检疫总局“5520”工程,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新网工程”,2009年5月23日,交通运输部等6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意见》。但是,农商产业链条没有形成,更不要说实现城乡统筹的目标。
洪涛认为,由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充分发挥商务部为主导的宏观调控下的农村流通体系,使许多部委出台的政策连为一个有机整体,当这些政策形成一个整体后,就可以避免部门之间、城乡之间相互对立、不能协同的问题。目前来看,许多单个条例都具合理性,但往往在综合性方面相互抵消,没有形成合力。像农产品进项税政策原本很好,但由于各部门、各地方各归其政,在执行过程中就存在很多问题。
据统计,在2009年的社会物流中,农产品物流量较小,远远低于社会发展需求。2009年全国农产品物流总额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4.3%,但相比较前两年17%的增长率,增幅明显下降。而且,尽管农产品物流总额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农产品物流占全部物流的比重却在一直下降。2009年仅为2.01%。
洪涛说,当前农产品流通体系面临5大问题:一是小生产走向大市场难,二是生产主体发育难,三是农产品进超市难,四是农产品物流及冷链体系打造难,另外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也难。这一方面与目前的体制性障碍有关;另一方面,与城乡龙头市场的牵引、辐射作用不强,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以及仓储物流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也分不开。
基于此,洪涛建议,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应该扶持一批大型流通企业做强做大,支持一批特色商品交易市场集群发展,发展一批规模大、标准化、有品牌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物流园区,积极推进流通主体参与网上交易,完善绿色流通环境。当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也刻不容缓。
另外,也有业内专家建议,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应以现有流通网络为基础,发展双向流通模式,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对接起来。整合供销社、邮政、粮食系统的网点资源,提高其配送能力,将其作为“万村千乡”工程的基础,提高农村流通网络的利用效率。引导参与“万村千乡”工程的大型企业建立“连锁超市采购联盟”,充分发挥连锁超市团购的作用。
不过,洪涛指出,大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促使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就是建立多渠道的流通体系。农产品流通渠道有多种多样,如近两年来商务部所推行的“农超对接”就是一种。但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仅仅是“农超对接”,此外还有生产企业+农户、批发企业+农户、零售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农产品协会(农产品技术协会)+农户、农产品合作组织+农户、配送+分销等多条渠道,目前有70%左右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渠道进入各类渠道终点。
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打通城乡壁垒,坚持城乡互动原则,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协调城乡流通产业发展,自然也不例外。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