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重庆探索 ——两江新区悦来新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述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城中见山、城中有水。近年来,重庆在生态文明文明建设上努力探索,从绿色建筑到生态草沟,再到低影响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江城、山城、山水之城成为了重庆的名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指出,重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全局。如今,重庆积极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经验,特别是响应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试点、推进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等融合起来,努力打造会呼吸的山水园林城市、山地立体城市,让城市留得住绿水青山,让市民系得住乡愁。
海绵城市的重庆 破解城镇化的水泥森林难题 “城市里看海”、城市缺水、城市“热岛效应”……伴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诸如此类的城市病开始“蔓延”,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让城市生活美好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让城市融入自然,让人融入城市。 重庆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城市,占据着整个三峡库区85.6%的面积,一直以来肩负着保障三峡库区水质安全的历史重任。1997年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显示:自三峡工程蓄水后,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提高。重庆的生态建设直接影响长江沿岸数亿人口的生活。尽管三峡目前表面水质基本良好,但是底泥的污染尚未可知,一旦底泥生态平衡被打破,将形成难以治理的水质污染。如果不能保护好、治理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庆就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为此,在重庆推进水土治理和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重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拥有8.2万平方公里、3000万人左右的人口……如何在一座如此规模的城市中推进城镇化,是一项重大的课题。随着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和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的开发,重庆的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率从直辖前的28%提高到了现在的60%。城镇化的背后是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大量钢筋水泥建筑的建设,势必对城市生态产生不良影响。 “巴山夜雨”曾是重庆的生动写照。多雨是重庆的典型特征。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留不住水,是全国地质灾害最密集、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水土流失面积大,石漠化、消落区治理等问题也比较突出。随着气候的多变和灾害的增多,极端气候给重庆带来很大的挑战。重庆市气象局统计资料显示,重庆的区域降雨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小雨、中雨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而大雨、暴雨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同时大雨的强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大雨天数增加了,降雨强度增强了,对地下排水管网的要求就更高了。 重庆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高差大。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路面硬化比例不断提高,导致不透水性地面迅速增加。自然地势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导致降雨汇流速度快、雨水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汇集排入雨水管网内,造成了排水管网负荷重。同时,当大量积水积累在地势低洼处时,一旦雨水不能及时排出,极易形成内涝灾害。2007年“7•17”、2009年“8•4”等强降水事件,导致重庆主城区部分地区出现排水不畅、内涝、交通堵塞现象,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虽然重庆坐拥山峡库区的水资源,但其起伏较大的地形、深切的河谷,导致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人均水资源量低,因而重庆被纳入中度缺水地区。能否通过综合利用雨水减少数百米的源水提升、节省巨额运行费用,是摆在重庆发展面前的另外一道难题。 气候变化、道路硬化面积增加、排水管网负荷沉重、水土流失、初期雨水污染、雨水资源缺乏利用等一系列难题,摆在了重庆面前。重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试点,并推进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2014年又确立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为海绵城市试点地区。 “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悦来实践
在重庆长江以北嘉陵江沿岸,一座崭新的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因西部地区最大的会展中心而得名。它就是两江新区悦来新城,拥有18.67平方公里的土地,2020年城市规划人口将达到20万人,是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的重要功能板块。面朝嘉陵江,背靠中央公园,地形变化丰富,呈现出典型的山地丘陵特征,是对重庆山地城市特色的完美诠释。2012年,悦来新城被纳入国家首批8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目前正在按照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推进建设,探索山地地区的绿色生态城市示范推广,引领低碳新生活。
让城市更多留出绿色的空间。悦来新城在推进生态建设中,作为新开发区域,尽可能保留宝贵的山体和水体。 站在悦来会展中心旁的丘陵上,如蝴蝶般的会展中心和嘉陵江相依相伴,城市的天际线在江水和绿色中延伸。悦来新城旁边,就是重庆最大的城市公园——中央公园。“一半山水一半城。”新城在推进悦来古镇等开发建设中,尽可能打造亲水建筑,让水成为城市的灵动主题。在包括悦来新城在内的两江新区1200平方公里土地上,坐拥“两江四山多廊道”的生态体系,区内山地、森林、水域等原生态面积达650平方公里,具备建设生态型开发开放新区的有利条件。新区将生态环保理念与开发开放理念融为一体,将环保管理体系与开发建设体系合为一体,将环评管理制度与工程管理制度并为一体,将成为高品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优美宜居的生态新区。 “渗、滞、蓄、净、用、排。”2014年,悦来新城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建设会呼吸的海绵城市。道路上,新建道路采用LID(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建设,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下凹式植草沟、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建筑上,新建建筑屋顶建造屋顶雨水回用与径流控制系统(集合绿色屋顶、雨水回用池、透水铺装于一体),除市政道路外硬地雨水径流控制系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回用池调蓄设施、透水性广场、停车场);河流上,河道洪生态整治工程设计防洪生态护岸、沿岸生态河谷LID设施、湿地;泄洪通道及调蓄上,建设骨干雨洪滞蓄工程…… 作为悦来新城开发的启动区——悦来生态城,已按照与海绵城市理念十分契合的低碳、生态要求进行了先行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并颁布了相关的建设管理文件及技术规程,为加强城市水资源利用,打造“呼吸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该试点先行区域已按照低冲击理念全面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道路及小区规划建设了浅草沟、滞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调蓄设施。城区内建筑全部按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内国博二期、嘉悦-江庭已经完成了约50万方的建筑体量。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已成为片区建设的重要条件逐步推行。片区内滨河休闲公园形成自然河道,排洪通畅,自然美观,将成为市民亲山临水、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目前,悦来新城规划和建设全面铺开。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确定了示范区雨量控制目标。对城内各用地类型规划了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回用池、可渗透路面(人行道)、下凹式植草沟、生态树池、雨水花园、调蓄设施等一系列具有海绵城市建设特色的综合措施。结合原有的河塘水系,因地制宜地结合道路规划设置超标暴雨的生态泄流通道疏导超标暴雨径流外排;通过雨水调蓄塘和湿地滞蓄削减洪水流量,净化进入河道和嘉陵江的径流水质,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为破解资金难题,悦来新城推动“PPP融资模式”。由政府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注册设立项目公司,再由项目公司再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此外,项目建设采取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建成后由政府授权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期,期满后,社会资本完全退出,将项目移交给政府拥有并经营使用。 探索山地海绵城市建设 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美丽的山水城市,处于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重庆连贯东西,牵引南北,通达江海,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重庆早在2005年就颁布了若干有关绿色建筑的技术规程及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作为建筑设计标准强制执行。10年来,全市绿色建筑面积累积达到1100万平方米,绿色生态小区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在去年全国开展的排水防涝规划编制工作中,重庆作为全国首个大面积结合GIS软件和水力模型技术高质量高效率按时完成了主城建成区内60%以上区域详细水力模拟的城市,厘清了问题,完成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排水防涝综合规划,获得了住房城乡建设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开启了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为重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新的契机。重庆谋划探索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在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努力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趟出一条新路。 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兴起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但没有大型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范例。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不同于平原城市,平原城市更多体现雨水的有组织排放,而山地城市则需要保留原有地块中的崖、溪、谷、岸等原有自然地貌,因地就势地规划建设。悦来新城的山水特征和地形地貌具有典型的山地城市特点,有极强的代表性,海绵城市建设在悦来新城试点,其示范效应不仅将辐射整个重庆市域,还将在全国范围内为总结和推广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重庆在推进产业发展、园区开发、城镇建设过程中,认识到山水城市的美丽与难得,从本地实际出发,倍加珍惜独特而宝贵的山水资源,不随意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现有生态植被,不搞大拆大建,不片面追求大绿地,更不搞大树搬家。重庆市提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关键要守住生态红线。全市耕地面积不低于3300万亩、林地面积不低于6300万亩和森林面积不低于5600万亩是三条生态红线,也是“警戒线”和“高压线”,以保护生态环境。 重庆市确立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专项政策,并成立了市级层面的领导小组;悦来新城启动区——悦来生态城的建设,在人才、技术和经验储备上已初具规模,为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打下基础。在颁布《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技术规程》、《绿色建筑标准》等地方标准的基础上,该市同时组织编写了《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LID设计、建设和管理导则(征求意见稿)》,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从技术层面保障了海绵城市试点的建设。 2014年年底,国家新增成渝城市群为国家级城市群,重庆作为成渝城市群的双核之一,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重庆将以此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努力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努力建设山地地区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打造西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标杆和样本,为西部山地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建设推广及三峡库区水体安全保障作出应有的贡献。
未来,在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基础上,重庆将把试点推广到涪陵、丰都、万州、开县等三峡库区内的重点区县。(杨治洪 靳俊伟 张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