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两次提到通州,并明确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这将通州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要求通州比新城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更快的发展速度。由此,通州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用城市副中心来承载北京未来发展这一新的战略部署,表明了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道路上,北京破解“大城市病”等城市发展矛盾的决心与信心。同时,北京的探索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经验借鉴与示范。
“加快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建设,增强对东部发展带的带动作用。”
“进一步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分类推进重点新城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尽快发挥新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摘自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副中心将推动世界城市建设
无论纽约、东京还是伦敦,这些目前被公认的世界城市,除了具有一般性的城市功能外,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同一属性:拥有极强的全球资源配制能力。
这些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主要体现在国际组织聚集、高端企业总部聚集、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创新中心等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功能上。
北京,这个正在迈向世界城市的古老城市,在起航之初就瞄准了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出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五个之都。
目前,北京具有全球影响力和资源配置力的高端功能还不够强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现在北京这种单中心城市格局很难满足这个要求,已经到了需要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来疏解、承载与完善这些高端城市功能的新阶段”。
从东京等世界城市发展经验来看,这些功能不是依靠城市中心城区来承担,而是分散在城市的不同区域来实现的。赵弘告诉记者,“城市副中心就是承载世界城市高端功能的仅次于城市主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
“所以说,通州副中心建设,不仅是要完善通州自身的一般性城市功能,而且要承载北京世界城市的高端功能,一方面要通过疏解一部分中心城区的高端功能,比如金融、文化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承载一部分新的高端功能,比如国际性组织聚集等等,这对于推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副中心将破解北京“大城市病”
加快通州副中心建设,也是解决北京城市发展矛盾、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赵弘向记者介绍,目前制约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很多矛盾,首先就是“单中心”格局,影响到首都城市功能的充分实现,影响到首都综合承载力和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
数据显示,现在北京“单中心”的城市格局造成功能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城六区土地面积占全市的8.2%、占平原面积的21.3%,而实现的增加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都占全市80%以上。
“这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包括北京的城市化速度是非常惊人的,但是我们很多理论准备是不充分的,尤其是我们对一个特大型的城市如何进行空间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是在一边推进城市化进程,一边深化城市化理论。”赵弘说。
记者了解到,过去北京曾经提出卫星城思路,但是卫星城的功能是单一的,基本上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结果就出现通州今天这样的情况:居住规模与就业岗位不平衡,出现潮汐式交通。
而从国际经验来看,东京、巴黎、伦敦等国际上许多大城市都是通过建设城市副中心来解决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带来的各种“大城市病”。
“把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就是要探索一条解决北京城市发展矛盾、推动北京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赵弘表示。
通州副中心怎么建
言易行难。北京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其他世界城市有着许多不同,原样照搬肯定是行不通的。那通州这个城市副中心究竟应该怎么建?
赵弘建议,根据北京的现状,推动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关键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建设机制、高标准进行城市规划、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四个方面。
他认为,首先要按照世界城市副中心的新定位来进行顶层设计,要转变发展理念,站在一个更长远的角度,围绕副中心建设对通州新城现有的规划再做进一步提升,然后再转化为具体的、逐步实施的行动计划。
其次,建设通州副中心是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应该引起全市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要举全市之力来推进通州副中心建设。
“我认为应该借鉴中关村的模式,对体制机制进行新的设计,形成一个能够整合北京市各种资源的平台,能够把资源集中配制在通州。北京也可能在未来建设其他城市副中心,但目前应重点考虑通州副中心,如果搞多个副中心,将分散财力、物力和人力,要素也不能实现有效聚集。在政策上,要允许通州进行先行先试,为今后其他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经验借鉴。”赵弘表示。
此外,他提醒,通州城市副中心规划要有前瞻性,要充分把握特大型城市发展规律,在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超前、高标准规划建设;在经济发展上可以考虑发展总部经济。
对话
发展总部经济增强产业支撑力
——访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
商报:通州副中心发展经济的瓶颈是什么?该如何破解?
赵弘:通州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支撑能力不强,很多人在通州居住,在中心城区就业。但是发展经济,吸引产业项目难度很大,它和住宅不一样,住宅比较容易,建完卖掉就可以了,而且定位比较容易,价位高就吸引高素质人才,价位低可能就吸引素质相对不是很高的人。
但是经济发展,在企业选择落户的过程中,企业会考虑很多因素,所以要发挥北京的资源优势,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可以考虑发展总部经济。
现在外地愿意来北京发展的总部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因为企业要想实现跨区域、跨国发展必须要依靠北京的人才和服务,北京的会计、法律、服务、咨询都是他们走向国际必要的一种支撑和保障,所以通州副中心应该利用这样的条件来发展经济。
观点
通州将带动京津冀发展
通州处于北京东西发展轴和东部发展带的节点位置,是京滨(滨海新区)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北京参与京津冀、环渤海区域合作的重要枢纽。在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不仅能够拓展北京城市发展空间,对于带动京津冀区域的发展也将有积极的影响。此外,通州有较充足的空间资源,这为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士 赵燕霞
通州规划初现副中心内涵
在通州区“十二五”规划的方向、重点、内容上已看到了城市副中心的影子。
在定位上,通州提出了“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新磁极”体现了通州是全北京相对于城市中心区之外,最重要的要素集聚地;“功能新载体”指出既要注重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又要建设和完善体现世界城市水平的新城市功能。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 陈智国
延伸阅读
什么是城市副中心
“城市副中心”是一个相对于城市主中心的概念,是一个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区域,是仅次于主中心的区域,地位层级比新城要高,承担了城市的诸多高端职能,对于产业和要素的吸引力也更强,在疏解主中心人口和产业方面的作用也更突出。
东京、伦敦、巴黎等国际大城市都通过建设“城市副中心”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矛盾。比如东京,为缓解单中心格局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分三个阶段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1958年启动建设“新宿、池袋、涩谷”三个副都心;24年之后的1982年,又规划建设“大崎、上野-浅草、锦丝町-龟户”三个副都心;1987年又规划建设临海副都心,形成“一主七副”的多中心格局,对于支撑东京国际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