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建设管理在便利与否上出现不同看法,该如何评判?关键是真正为百姓着想,而不是拿“为百姓好”说事儿,还要去主动听取普通市民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拿一部分人的感受简单衡量,更不能谁嗓门大就听谁的
前不久,郑州市决定拆除全市421个报刊亭,引发批评声一片——每天在家门口买份报纸,是城市生活早已习惯的内容,没了报刊亭,多不方便!偏偏,郑州官方解释也是“为了便民”,称原有报刊亭大多位于人行道上,存在占道问题,清理报刊亭的主要目的是还路于民。 经这么一说,回头看看身边的报亭,发现有不少就在人行道上。占道的报亭,拆了确实会让道路更通畅。但是,如果光拆不建,又会造成买报刊的不方便。 城市生活如何更便利?要投放足够的公共设施、要培育发展更多的商业设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这些方面人们已形成共识。然而,生活便利不是几句话、几个方面能够概括的,是由数不清或大或小层出不穷的事情组成。许多情况下,一些人认为有利于生活便利的、另一些人恰恰觉得不便,一些人感到大大提高生活质量的、另一些人可能觉得是倒退,政府振振有辞是照章办事、偏偏老百姓觉得造成了大麻烦。城市建设和管理要让老百姓生活更便利,当在便利不便利上出现不同看法,如何评判?城市发展有多重目标,当居民生活便利和发展的其他目标发生矛盾,如何处理? 有些时候,要想想是真为了百姓生活更便利,还是拿“为百姓好”说事儿。 清理小菜摊小菜场,没有几个地方大张旗鼓地说是为了“面子好看”,总是以卫生、质量监管、还路于民为理由,并声称会“有堵有疏”在超市增加蔬菜售卖,不影响生活便利度。但实际情况常常是老百姓感觉买菜不如从前方便、便宜。清理“低端劳动力”,一些地方管理者称“人口调控”是为了市民生活不再拥堵、更有安全感、拥有质量更高的公共服务。先不说被列为清理对象的“低端劳动力”怎么想,普通市民想必也会担心今后难找小时工、保姆,担心送快递、搬家、送水这些服务要涨价。便利不便利,百姓感受最真实。东拉西扯找理由做些并不真正考虑百姓需求的事,话再高调、解释再多,也没几个人领情。 有些时候,要去主动听取普通市民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拿一部分人的感受简单衡量,更不能谁嗓门大就听谁的。 钉鞋修拉链,取缔了路边摊引进了连锁店,白领们觉得干净又方便,老百姓承受不起。生活方便不方便,必须顾及占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城市堵车严重,车主抱怨声此起彼伏,每年十几条疏堵方案应声出台,步行的人却发现走路越来越困难。人和车的矛盾怎么化解?车优先还是行人优先?协调好不同人群间的利益关系,需要耐心倾听来自各方的声音,不能谁催得紧就先解决谁的问题,更不能怕得罪某个群体而搁置基本的原则。 有些时候,则要俯下身子,去了解弱势群体的感受,主动为那些低收入、低文化、高年龄以及残疾人考虑。买电买水买气都可以在社区门口的综合自助机上实现,的确方便。但考虑到那些不会甚至害怕使用电子设备的老年人,则应保留一些人工服务点。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便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让城市生活更便利,说到底还是要“以人为本”。虽然在具体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部分人满意那部分人不满意的现象,但有一颗“为百姓谋利”的心,该讲的道理讲透,该做的事情做细,百姓最终会认同。 (编辑:刘堃茹)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