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汪歌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代区长隋振江表示,在未来5年,北部地区将成为海淀最关键的地理名词。“这里不仅要形成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还将打造卫星城,成为包括就业、居住在内的百万人口新区。” 从2006年海淀区正式提出重塑北部新区概念以来,其规划内容不断更新完善,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永恒的主题。 自主创新高地 海淀北部地区是指北京城区西北部、海淀区百望山以北区域,面积约226平方公里(含上地产业基地和西苑边缘集团),面积占海淀区总面积的53%以上,涵盖西北旺、温泉、苏家坨、上庄四镇,辖62个行政村、95个自然村。多年来,受南北交通阻隔,该区域发展较为滞后。 “十一五”时期,随着海淀区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海淀区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发展空间逐步饱和,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出现了资本外流现象。基于此,海淀区提出大力开发建设海淀北部地区,将其打造成未来的自主创新高地。 海淀北部地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飞虎表示,“十二五”期间是北部地区的重要发展期,在北部地区的土地上,建设区有69平方公里,按照一心、一带、多组团来规划。 一心指科技绿心。保护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生态绿心,与产业带融合发展,为高科技产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带指产业聚集带。“十二五”期间,沿北清路——七北路为轴线,将建设高技术产业发展聚集带,围绕轨道交通形成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居住、商业等配套,建设综合性的城市发展带。多组团指多个功能组团。《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北部地区提出了建设一轴一心五大功能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产业集聚、生活便利、设施配套、环境良好的功能组团。 隋振江表示,未来海淀北部地区将形成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产业空间800万平方米,实现总收入8000亿元。 今年以来,国核电力、中科院龙芯芯片、华为通信等首批18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重点项目在海淀北部地区集体开工,覆盖了核电能源、集成电路、光机电一体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预计到2020年,北部产业聚集区将实现总收入2000亿元,入驻企业数量将达到1000余家,产值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为25家。 三大问题待解 隋振江指出,未来的海淀北部地区不仅有产业,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还建有高端的配套服务设施。中心地区将设两个大型中心功能区,将在西北旺镇小牛坊村、西北旺镇中心、未来的海淀山后线温阳路站周边,设置3处面积为3万至5万平方米的社区商业中心,建成百万人口新区,其中包括45万~62万的就业人口。 近年来,海淀区的住宅土地供应量一直较少。作为2010年住宅用地入市最多的区域,尽管有5块住宅用地相继入市,但位于海淀北部核心区域的住宅用地仅有唐家岭、西北旺的两块地。这两块地在去年11月入市时,曾上演了一场夺地大战。最终,万科联手五矿拿地成功。 中经联盟秘书长陈云峰认为,中关村楼市的发展过程预示着海淀北部新区未来的发展轨迹。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其楼市是北京最活跃、需求量和吸纳力最旺盛的区域,其楼盘价格也一直远高于周边区域。与之相比,海淀北部新区起步较晚,发展空间更大。 北京富达尔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中标承担《“十二五”时期海淀北部综合发展规划》的起草。该项目组负责人表示,海淀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仍落后于区域开发建设进程,在发展的起步阶段面临加快城市化、创新开发模式、推动镇园联动等问题。其未来发展必须着力解决三大问题:在城市化问题上,必须做到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民生保障三管齐下,促进农村地区主动城市化;在开发模式上,针对不同用地类型引入不同开发主体,尤其是在集体用地开发上,应吸纳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开发;对镇园联动问题,建议从体制机制、财政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保障镇、村的利益,调动其发展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