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北京打造数字城市 形成信息网络社会

时间:2011-04-16 16:26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马佳

  “在数字城市进入较高级的阶段,普通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可以通过手机,发一条信息,解决他想解决的问题。”

  日前,记者来到东城区东直门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大屏幕上正显示着各个网格内监控探头传回的即时图像,工作人员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街道辖区内各个角落的情况。这便是“社会管理网络”,通过信息化技术,网格内的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市容市貌都可以通过指挥中心的信息平台得到及时处理。

  东直门街道办事处工委委员程利告诉《北京科技报》,东直门街道根据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和差异性以及对辖区“人、地、物、事、组织”的基本情况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将街道辖区划分为34个网格,其中包括23个住宅类网格、1个商业商务类,9个商住混合类以及一个人员密集类。每个网格配有格长、网格民警、流管协管员、人民调解员、民意诉求代理员、安全稳定信息员。网格内的工作人员都通过网格终端移动系统PDA,通过拍照、录音、文字描述将事件描述传回指挥分中心的信息平台。而信息平台又直接通过322个监控探头实时观察着街道辖区内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比如交通拥堵、人员纠纷等等就可以即时协调有关单位人员去解决。4个月以来已经处理各类事件661件。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琦告诉《北京科技报》:“东城区目前试点的这种网格技术是数字城市发展的一个小的子集,还处在数字城市发展的雏形阶段。各种网格技术还会不断地升级换代,比如在未来,手机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成为网格管理员手中的移动终端。”

  3月30日,记者走进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中心主任彭凯告诉记者,整个城市的信息化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信息化。目前在北京试点的网格技术已不仅仅是城市管理这一方面,在园林绿化、市场主体监管等方面也已开展了多项网格化应用。

  从1999年开始,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每年组织对北京市进行一次航空摄影,不断更新政府公共资源。通过“3S”技术,建立了一套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和服务平台。目前北京市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胡同、每一个门牌的地址、每一家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都被涵盖在政府的数据库中。

  为了让记者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字北京的基本概念,彭凯将一个布满黑点的北京地区从地理信息系统中调取出来。通过放大,记者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黑点其实就是北京城区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分布,通过搜索,技术人员选定了一个幼儿园,在大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了该园的相关信息,包括地址门牌、班级的数量、任教的教职员工数等。

  “在数字城市进入较高级的阶段,普通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可以通过手机,发一条信息,解决他想解决的问题。比如,通过手机向信息平台发送寻找博物馆的信息,立刻可以得到详细回馈,手机马上显示所在位置周围的博物馆分布、开闭馆时间、展出的详细信息,以及如何乘坐交通工具等。”

  彭凯说,北京目前处在数字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已经完成了网络、信息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各部门核心业务已经基本实现信息化,正在进行政府内部横向跨部门、纵向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开展多部门业务协同的政务应用试点,逐步贯通互联网与政府内部网络的对接,开展直接面向市民和企业的网上服务,到最后将形成网络社会。中国规划网北京4月1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