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8年,由珠三角城市群和香港、澳门构成的“珠三角都会区”的GDP将达到2.7万亿美元,与纽约都会区的经济规模相当。而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据保守估计,珠三角都会区在2020年的经济规模就将超越纽约、东京、伦敦三大都会区跃居世界首位。 28日,香港智经研究中心在港发布《加速粤港经济整合打造世界级珠三角都会区研究报告》称,珠三角都会区有条件发展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级都会区,并为此提出了组建粤港金融控股公司、打造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尽快启动港珠澳大桥建设等22项政策建议。 2008年8月,智经研究中心发布《港深都会研究报告》,该中心负责人表示,此次珠三角都会区的研究报告是港深都会研究的延续和深化。该报告从今年2月正式启动,历时8个月,访谈了粤港两地100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30家香港企业、100家广东企业、粤港各1000位市民。虽然智经研究中心的身份是民间智囊机构,但该中心的多位高层却有着政府背景或者强大的商界背景,中心主席胡定旭是香港医院管理局董事局主席,这让这份来自民间的报告颇有分量。 有望成中国第一个世界级都会区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中,粤港关系也从简单的产业合作向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推进。报告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粤港经济整合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7是产业整合阶段,主要特征是香港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广东珠三角地区成功实现了工业化;1998-2003是经济整合阶段,粤港着力于解决各自问题,经济合作出现疏离,但最后达成新的合作共识;2004以来,粤港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CEPA的签署开启粤港要素进一步自由流动的大门,制度安排为粤港整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课题的组织者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朱文晖表示,粤港经济整合有若干重要节点值得重视:“一是以‘前店后厂’合作模式不断升级为主要特点的粤港制造业整合;二是以CEPA签署为重要标志的粤港服务业整合;三是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为主导渠道的粤港社会与民生治理的整合;四是以‘大珠三角研究’为核心重点的粤港交通基础设施整合。” 报告指出,珠三角都会区作为一个整体都会区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从从珠三角都会区的行政构成、空间构成、经济构成等方面观察,珠三角都会区已经完成“城市向心体系”构建,处在都会区形成的中级阶段,珠三角都会区产业分工和基础设施已经具有都会区特征。 “无论在城市化的发展水平,还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以及要素自由流动、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城市之间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体化,珠三角区域均已经表现出整体都会区的特征。”报告指出,珠三角区域目前在国内已经率先完成原始积累,在产业、基建、资金、市场、服务等诸方面已经具备向世界级都会区发展的动力和资源,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级都会区。 整合将拉动GDP2038年增长270亿美元 报告指出,珠三角都会区应该直指“世界级”,打造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体系、世界级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世界级的航空枢纽和物流航运中心、世界级的国际教育枢纽和人才培养基地、世界级的商务休闲度假区以及世界级的绿色生活区。 根据测算,打造珠三角都会区,将对整个区域的GDP、贸易、投资等产生增长效应。到2038年,将拉动珠三角九城市GDP增长效应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贸易增长效应超过1700亿元人民币,投资增长效应超过200亿美元,而对整个珠三角都会区,这三个指标将分别达到270亿美元、33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 按照按现汇折算,珠三角都会区GDP总额2010年保守估计将突破7000亿美元,经济规模达到伦敦都会区2006年的水平;2020年约为1.3万亿美元,经济规模与纽约都会区2006年的水平相当;2038年将超过2.7万亿美元,与纽约都会区的经济规模相当。而人均GDP2038年也将达到4.5万美元,超过三大国际都会区平均水平的50%,与伦敦都会区2005年的发展水平相当。 按照规划,未来珠三角都会区将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综合交通网络。报告预测,2010年珠三角都会区航空客运量将超过伦敦都会区现在水平;港口吞吐量将持续增长,继续保持世界最大港口群的地位;2030年珠三角都会区将逐步形成国际水平的高效运营体系。未来珠三角都会区将成为重要的国际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世界级国际贸易中心。 课题组表示,珠三角都会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化、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都会,构建珠三角都会区的战略价值主要是:“加速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保证香港繁荣稳定,提高珠三角都会区的整体竞争力;成为国家和‘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发展三极支撑 珠三角都会区涵盖11个经济规模、发展层次、产业结构不同的城市,那么,未来的珠三角都会区的产业将会呈现什么状况呢?报告在对珠三角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就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 就制造业而言,一般的看法是珠三角九市以加工贸易为主导,产业链和价值链都比较低端,产业同质化比较严重,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不足。报告对这种观点进行了修正,认为这些特征幷不是珠三角制造业的全部。“珠三角制造业具有持续的稳定性、相对的集聚性、充分的国际性、完全的开放性、高度的竞争性、良好的有机性等特点。同时产品开始进入品牌塑造阶段。从长期看,珠三角的制造业既富有活力,又具有发展前途。” 在服务业方面,香港的服务业比重已经高达90%以上,而广东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从1978年至2007年的年增长率高达21.7%,并呈现层级化发展、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均衡性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性发展的态势。 据此,报告建议,珠三角都会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应该是发展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新型产业,打造珠江东环线的“科技带”、“知识带”,珠江西环线的“消闲带”、“生态带”和珠三角都会区的“创意文化环”。珠三角都会区未来的产业布局应该是构建港深、广佛、澳珠三个产业发展极,形成三角型产业网络,进行内外两个圈层产业拓展。 “一国两制”并不构成整合障碍 在报告撰写过程中,课题组在内外两个维度上对珠三角都会区进行了剖析,并对珠三角都会区融合面临的困难给出了建议。 与纽约、东京、伦敦都会区相比,珠三角都会区不具备首都城市所特有的聚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资源的优势和能力。并且珠三角都会区的整合由于面临着“一国两制”体制上的约束和落差,只能进行有限制的整合。 报告表示,从根本上说,“一国两制”架构下的香港政治法律体制只是增强了香港的竞争力,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的多元化和创新演化能力,幷不构成珠三角整合发展的阻碍,也不应是珠三角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整合、共同演变的限制。 另外,珠三角都会区具有非“单一核心性”,它以香港和广州为“双核心”,共同引领珠三角都会区的发展。并且,珠三角都会区体制具有非“同一性”,包括了两种不同的经济体、不同的关税区,在都会区内部有海关,有口岸,有特殊的成本支出和效率磨损。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都会区内很多城市都将彼此看做是竞争对手而不是伙伴,在相当一部分产业中存在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局面。对此,报告提醒,珠三角都会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市场层面的自发推动,更需要公共政策层面的改进和协调。 报告政策建议亮点: (1)粤港联席会议制度扩为5个层级 目前,粤港合作主要是通过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进行的,但是这种一年一度的形式已经远远满后于珠三角城市和港澳融合的步伐。因此,报告提出,有必要创新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将现有合作联席会议作为第一层级的基础上,增加四个层级:第二层级为“区域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第三层级为“区域部门首长联席会议”,第四层级为“联席会议秘书处”,第五层级为“专家组和专业委员会”,推动粤港合作机制更加灵活。 (2)港校内地办分校在深圳进行先试点 CEPA所涉及到的更多的是与经济和生产有关的服务业,而甚少涉及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福利事业等与居民服务有关的服务业,而社会公共需要方面的服务业基本没有涉及。而“一国两制”所形成的珠三角都会区在全世界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以及珠三角都会区社会民生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对服务门类作出特殊的制度安排,从中央到粤港澳层面,建立粤(内地)港澳有关社会民生的公共治理政策架构,对珠三角都会区的社会民生事务作出制度安排。 在这方面,可以率先在深圳进行试点,重点探讨在深圳开办港式医院,建立港式学校以及设立香港高校深圳分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3)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为重大基建项目融资 在现有的规划中,珠三角将形成一个“三环八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这是一个浩大的基建工程。报告提出,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可以考虑引入港铁公司参与,具体有三种合作模式供选择:一是粤港合组珠三角轨道交通集团公司,在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充分利用港铁公司作为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解决珠三角轨道交通建设的融资问题;二是采取委托的方式,由港铁公司负责珠三角城际轨道的运营管理,在珠三角都会区建立统一的、国际化的城际轨道高效运营体系;三是港铁公司与珠三角都会区有关城市合作,负责城际轨道所在城市区间的规划、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报告也建议,应该充分考虑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的广深铁路公司的作用。 报告还大胆的设想,借鉴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公司的做法,粤港共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为重大跨境基础设施提供融资。该机构的成立也不应仅限于国有企业(广东)和政府控股机构(香港),应该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按照市场方式进行管理和运营。 (4)组建港口、空港管理委员会 珠三角都会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港口群,港口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组建珠三角港口协作委员会,统筹协调港口群海岸线资源的规划、开发,协调收费标准和专业分工,共享信息资源、后勤保障和技术资源,统筹规划港口集疏运系统,建立江海联运、海铁联运,协调陆路港及中转枢纽建设等重大事项。 另外,珠三角都会区内有5大机场,虽然这些机场目前处于良性竞争阶段,但应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组建空港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应该解决和协调珠三角五大机场之间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规划建设机场之间的交通接驳设施,向民航总局争取扩大珠三角空域使用空间,以及密切与台湾的经济往来和关系等。 (5)“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构想提升到国家层面 “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的合作构思在今年八月举行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正式确定,省环保局对此构想作出正面回应,幷委托环境保护部政研中心与环境规划院就此进行调研。报告建议应努力将其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令珠三角都会区成为国家环保治理的典范,将粤港地区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的优质生活圈,完成经济发展和生活模式的双转变。 (6)重化工项目移出穗深港 目前珠三角都会区较大的港口均集中在珠江口一带,如香港、深圳、广州三大港口都位于珠三角都会区的内圈层,大量的物流运输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此外更严重的是,在珠三角都会区的核心地带还有部分重化工产业,这将给珠三角中心地带的交通、生活安全和环境承载能力造成很大压力。 珠三角都会区的产业布局,应打破基于地方利益的决策模式,将珠三角都会区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在基础设施规划方面,重要的物流节点应该更多安排在珠三角都会区外围,路网规划也要与此相呼应,实现人流在珠三角都会区中心,而物流则在都会区外围,适度实现人货分离,有效使用空间。因此应该重点发展珠三角都会区东西两翼的珠海和惠州的港口建设,使其成为珠三角物流的重要节点。重大化工项目也应该安排在珠三角都会区外围和沿海地区,在利益分配方面事先通过协商达成多赢协议。中国规划网北京3月1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