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市圈的理念与实践 都市圈(megalopolis)是现代经济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创。1957 年他在美国东北部沿海城市考察,注意到从新罕布尔州到弗吉尼亚州,沿主要交通干线大中小城市连绵不断,城市与城市界线不清,仿佛连成一体,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带。北至波士顿,南至华盛顿,构成“波士华城市带”,为世界城市带之冠。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三湾一海”5 万平方公里工业带,为世界第二大城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被戈特曼列为世界第三大城市带。在对都市圈的研究和实践中,人们认识到: (一)城市与区域是紧密相连的,城市必须与区域共同发展。区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任何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仅有它自身具备的一些优越条件,而且与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区域的基础条件密切相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没有上海市经济的带动,在上海市经济发展中没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极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也就没有200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206. 43 元的上海市。城市与区域如何共同发展?中外学者和政府都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构建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的实践。如: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上海都市圈、辽宁 中部城市群(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组成)、长湘株城市群(由长沙、湘潭、株洲市组成)、长江城市带等。城市群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重要。美国城市群市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 5 %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0 % ,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60 %。日本的东京、大阪、神户组成的城市群,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5 % ,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0 % ,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45 %。 (二)都市圈是经济圈,它与行政区划不完全一致。作为经济圈,它是由经济上的内在联系形成的,人的作用(长官的意志)只能遵循经济规律,因势利导,促其发展。经济圈的“边界”是模糊的,变化的。而行政区划是人(长官)为方便行政管理而划定的,是清晰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圈可以在同一行政区划内,如苏锡常都市圈内的城市同在江苏省内;也可以跨行政区划,如南京都市圈既有江苏省内的城市也有安徽省内的城市。在运作机制上更是如此。注意经济圈与行政区划的区别,注意不同都市圈的特点,对于把握构建经济圈时政府如何发挥作用有重要意义。否则,欲速则不达,或事与愿违。 (三)构建都市圈是实现城市化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然。21 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央的战略布署,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中国城市发展将出现五大基本发展趋势。它们是: (1)城市地位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将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2)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在2020 年前每年将保持不低于1 %的城市增长速度,到2020 年后,城市化水平超过50%。 (3)城市经济大发展趋势。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程度。 (4)城市现代化趋势。城市的全面现代化建设大大加快,从基础设施 建设到城市的信息化,从科技发展到知识经济体系的形成,从城市空间要素的现代化到生态环境建设,从城市的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将有突破性发展。 (5)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势。到21 世纪中叶,城市基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基本实现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 城市化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城市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至少包含如下内容: (1)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方式工业化,非农业经济比重上升; (2)国内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 (3)城市空间形态变化,新城市产生,旧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城市布局趋向合理; (4)城市功能强化,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高; (5)城市生活方式日益普及,农村人口生活城市化。1999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30.9%(全国城镇非农业人口与全国总人口之比) ,而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约10个百分点。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东部地区仍将是城市化发展的主战场。新世纪初,江苏、安徽都致力于加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四)构建都市圈的关键是发挥特大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都市圈是以都市为中心构建的经济圈。都市圈强调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城市代表和 聚集了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城市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最集中的地域,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高。多种多样的企业、众多劳动者(特别是高级人才)和雄厚的资金都向大城市聚集。美国纽约市拥有全美国最大的1000家工业企业中的116家,占11. 6%。日本东京市拥有全国最大的1500家工业企业中的794家,占52. 9%。各个城市由各个空间渠道(交通通信)以及各种各样的流通形式(商品、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联系起来,组成了城市网络。大城市是网络的节点。大城市是工业中心、交通通讯中心、科技教育中心、文化体育中心、信息中心等。因而,大城市是网络的中枢,担负着协调整个网络的任务。构建都市圈的关键是发挥大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大城市的经济影响力通过中、小城市(镇)传递,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都市圈以文化渊源相同、习俗相近为地域背景。文化渊源相同、习俗相近是产生经济联系、经济合作的基本环境,也是形成都市圈的地域文化背景。如,南京都市圈的历史名城文化、明清文化、徽派文化,苏锡常都市圈的吴文化,徐州都市圈的两汉文化。 二、构建南京都市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国际经验,日常都市圈的单向时间距离为一小时左右,通称“一小时都市圈”。在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条件下,“一小时都市圈”的半径可达100 公里。2001年3月,南京与周边城市江苏省的镇江市、扬州市和安徽省的合肥市、马鞍山市、芜湖市交通部门的同志商讨建设“一小时都市圈”快速交通网络,地理半径约为100公里。 (一)构建南京都市圈是强化圈内城市经济实力、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6个城市,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人文条件、知名度等均有差异,各有优势,各有制约因素。比较2000年经济发展状况,可见其差异。2000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南京市为775. 59亿元,镇江市为144. 75亿元,扬州市为137. 25亿元,芜湖市为110. 42亿元,马鞍山市为99.31亿元,滁州市为47. 25亿元。在“一小时都市圈”内,南京是中国特大城市,著名古都,长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实力强,经济开放度、外向度较高,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强,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一小时都市圈”的构建有利于强化圈内城市经济实力、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 (二)构建南京都市圈是提高南京城市竞争力的要求。 1 1 提高城市竞争力是新世纪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城市竞争力注释。城市竞争力概念: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它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城市竞争力主要内容: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发展环境,综合创新能力,综合管理水平,市民综合素质。城市竞争力标准:国际上讲城市竞争力有6条标准:投资的成本和市场机会;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保障与社会治安;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文化、体育、教育的环境;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城市竞争力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需求。经济全球化使经济资源的配置打破了一国的界限,在全球的空间上重新配置,经济活动逐步形成新的国际地域分工。城市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对市场、资本、技术、人才、资源的争夺,城市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联系更加一体化。城市政府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突出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要求提高国家竞争力,而国家竞争力需要城市竞争力支撑。 (3)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十五”计划的保证。“十五”计划的指导方针是: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过“十五”和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科学技术先导、古都与江滨特色鲜明、国际影响较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贯彻“十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完成主要目标和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科技教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预期目标,都要求提高城市竞争力。 2 1 南京市城市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中国特大城市之一。面积651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549. 35平方公里,人口534万。曾被国家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第5名、“中国城市投资硬环境40 优”之一,还被国家授予“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0 年,南京实现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20亿美元,进入全国18 个GDP超千亿元城市行列,人均GDP 折合2300美元。200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达到41 亿美元和17. 9 亿美元。一批国际上有影响的大企业、大公司、大财团来宁投资,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基础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在宁落户,外贸出口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迅速增长。目前,外贸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32. 5%。但在18个经济强市中目前的经济实力并不突出,特别是第三产业总量现仅为上海的20%、广州的40% ,与发达国家同等城市比,经济实力还有几十倍的差距,说明还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外贸出口额明显低于深圳、广州、杭州、青岛、厦门、宁波、大连等市,出口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未突破10% ,与东部地区省市的强劲出口态势存在明显差距。根据国内33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的2000年统计资料,依照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国民素质八大要素,选取了各直辖市包括南京在内的24 个大城市作为样本城市,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计量比较,结果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第十位。目前南京的经济总量在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沪、宁、汉、渝)中是最低的,在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中低于杭州。南京市区与县、县与县之间GDP 等指标差距较大,面积占全市84. 5%、人口占全市63. 5%的南京5郊4 县,目前的GDP总量仅为全市的30% ,是南京经济增长的短腿。 (三)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是打破地区封锁、加快市场化进程的必然。从行政区划看,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属江苏省,马鞍山市、芜湖市、滁州市属安徽省。但从地理区位交通看,六市之间土地成片,道路相连。从经济社会活动看,联系密切,贸易直接,不以行政区划为界。在市场经济下,地方封锁难以阻止市场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经济全球化,市场无疆界。如,商品本身的吸引力,是百姓购物的首选条件,必将穿透任何违反商品经济规律的行政壁垒,这是经济规律使然。马鞍山离南京很近,交通快捷。多年来马鞍山市民就把南京作为旅游休闲、购物逛店的好去处。每到双休日,在南京新街口商业中心的购物者中,60%来自外地。其中,大部分是安徽省马鞍山市、芜湖市的居民。据安徽省有关部门统计,蚌埠市单位、居民搞装修, 60 %的人到南京购买建材。而南京的一些机构到滁州市工厂“下单”订货也已持续多年。可见,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早已不以行政区划为界。构建“一小时都市圈”是客观上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主观上想做得更加完善的表现。南京市按人口平均的社会经济主要指标 (四)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是“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的工作内容和延续。1986年6月18日至21日,在国家体改委、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倡议下,在安徽省和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经平等协商,共同筹备,在南京召开了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会议纪要,成立了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其成员有苏皖赣16 地市,它们是: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滁县地区、六安地区、宣城地区、巢湖地区、徽州地区、安庆地区、九江市。会议纪要指出, 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是长江下游区域16 个地市自愿组成的经济协调组织,是有关地市政府之间协调横向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协调会的基本宗旨,是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联合。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在区域经济联合中,要坚持平等互利、全面开放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尊重各成员地市的意愿和企业自主权,不搞新的区域封闭政策。支持和欢迎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成员和其它地区发展横向联系,参加其它经济区,在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内外进行多元化、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联合。南京经济协调会成立十几年来,成员之间注重加强政府部门的联系,“政府搭台、企·7 8 ·业唱戏”,为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一小时都市圈”是“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的工作内容和延续,是在规划(特别是交通规划)上协调衔接的又一体现。 三、构建南京都市圈的建议 (一)提高对构建南京都市圈的认识。 1 1 南京都市圈是经济圈,都市圈的动力机制是市场机制,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市场运作。经济圈与行政区划的运作机制有差别。经济圈是由经济的内在联系而聚集的,经济圈的活力在于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市场运作机制来发展经济。政府在管理经济上,着重于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制订法规,规范市场。政府经营城市,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产品进行资本化运作;政府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政府营造投资环境,扩大城市开放度。政府着力于营造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吸引城市外部资金来本地区投资兴业。企业是市场运作的主体,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政府采取行政手段调整行政区划(如撤并乡镇,撤县建区) ,但经济发展仍然依靠企业。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运作,不采用行政手段搞企业兼并,不包办代替,不“拉郎配”。 2 1 构建都市圈要遵循区域共同利益原则,立足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要发扬特色,错位经营,优势互补,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升地区整体形象,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不同的都市圈有不同的地理位置、区位交通条件,产业、产品结构特点,经济基础和资源差别。都市圈内的城市有大小、强弱之分,其优势各不相同。就某一方面优势而言,也各有特点。如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的6 个城市,旅游资源都很丰富。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南京市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镇江市的金山寺、焦山市,扬州市的瘦西湖、平山堂、个园、何园,均各具特色。马鞍山市的采石矶,滁州市的琅 山,芜湖市的褚山均为佳景。发挥各市旅游资源特色,科学设计旅游路线(项目) ,使点、线、面结合,营造大旅游,可以使南京都市圈内的旅游资源共享,各方均受益,有利于提升南京都市圈内旅游的整体形象。在各市产业产品结构上,也需要错位发展,扬其所长。市场广阔,错位发展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产业产品结构相同,不仅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而且使同类产品竞争更加激烈,甚至两败俱伤。构建都市圈不是为了“大鱼吃小鱼”,也不是要以强凌弱,要力争“多赢”。 3 1 构建南京都市圈要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按步骤、分时序进行,不能要求一次到位。构建南京都市圈是都市圈内城市经济发展与协调的过程。推进经济发展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待时机成熟才可以向前推进。如,区内交通衔接应当先行。交通便捷、安全,才有旅游业的发展,才能聚集人流;才有商品的大进大出,才能汇集货物。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如,现代化图书馆,大型博物馆)的布点,必须协调。而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调整,则需要较长时期的市场调节、磨合,而不能急于求成。 (二)重视制订南京都市圈规划。 1 1 制订南京都市圈规划有利于城市区域共同发展。城市规划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的安排,来实现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都市圈规划要协调各市的资源配置和使用,力求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低效使用资源,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程”。都市圈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制订都市圈规划“协调”重于“命令”、“弹性”重于“刚性”,“过程”重于“结果”。编制都市圈规划的过程,就是各市领导协调、协商取得共识的过程。在发展战略、思路、原则上取得共识,在细则上不要急于求成。要与各市规划衔接,才更具操作性;要征求市民、农民意见,才更完善。因此,除了有关部门协商外,可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如公示、展示或开听证会等。 (三)都市圈首先启动交通网络建设。都市圈规划最易鼓舞人心、最易取得共识、最易见效的是构建交通网络。制订都市圈交通规划,建设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的快捷交通系统。沟通圈内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并与外部交通干线联通衔接,强化以南京为枢纽的空中、陆地(公路、铁路)、水上(船舶)、地下(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重,干线支线相连、集中疏散成网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铁路公路过江通道,建设国际空港,构建圈内各市到南京禄口机场的快速交通干道(收费等亦要快速)。建设和综合利用圈内港口,发展国际远洋运输、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港口工业。建设油气管网,使圈内城市受益。 (四)构建流通网络。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要求,依托南京中心城市构建流通网络,形成长江中下游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发展商贸大集团,培育大型综合商社;健全销售网络体系;培育物流产业,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集装箱、仓储、货运代理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中心。近期重点建设南京王家湾物流中心。 (五)构建信息网。21 世纪是信息世纪,信息是资源,信息是经济发展的先导。南京都市圈宜按照“统一规划,联合建设,资源共享,推广应用的原则,利用南京科技教育发达、信息技术先进的优势,加快构建都市圈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的信息传递基础设施,并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宽带高速传输网络,建设都市圈移动通信系统,推进有线电视网互联,推进计算机、电信网、广电网联合,推进都市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加快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 (六)构建金融网。利用南京是央行区域分行所在地优势,推进都市圈金融中心建设。完善和强化区域金融市场运营中心功能,吸引中外金融机构来南京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培育金融人才,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强化金融监管。培育都市圈资本市场。发展货币市场,拓展空间,建立面向全国的票据贴现市场,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七)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南京都市圈内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高,各有特色,发展旅游产业障碍小、见效快。制订“南京都市圈旅游发展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协调发展目标、区域分工、重点项目、推出时序等。提升整体形象,打响整体品牌,联合开拓市场,突出4A 景区,突出各地旅游资源特色,提高旅游项目、路线设计的组织程度,联合促销,整体推出,合力塑造品牌。建立旅游信息网络,提高旅游景点、旅行社、旅游交通、宾馆、餐馆、导游、客源等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度,衔接旅游市场供需。 (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底蕴和基础,是构建都市圈的根基和内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构建都市圈的思想支撑。错位建设大型文化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如,南京已建国际展览中心、南京博物馆、南京图书馆等综合性基础设施,其它城市建设相关设施要考虑在专业上、规模上错位,避免同质竞争,浪费资源。联合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如,艺术节、多种单项体育比赛、书画展、摄影展等。联合出版圈内有影响的图书画册,如南京都市圈交通图、旅游景点图等。联合研究金陵文化、明清文化、徽派文化等。联办培训班、报告会、研讨会、论坛活动等。(九)完善南京都市圈组织协调机构、机制。南京都市圈是“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组织工作的延续和深化,仍要坚持行之有效的“平等互利,全面开放,实事求是”等原则,坚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做法。考虑成立南京都市圈协调小组,负责联络各市政府,组织协调相关问题,并负责提请上一级政府帮助协调。协调小组由各市分管市长组成,设办事机构,处理日常工作。中国规划网南京3月17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