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员 姜永坤
问: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是上海“十二五”发展的亮点。新年伊始,上海电信宣布,将用三年时间实现“百兆到户,20兆起步”。请问,“智慧城市”就是网络大提速吗?“智慧城市”究竟是以硬件升级为主还是以城市功能提升为主? ——上海七莘路 杰克 答:当前,国内外一些城市纷纷从各自特色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战略举措,积极抢占“智慧城市”制高点。比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日本的“东京无所不在计划”、美国纽约的“公共安全智能城市建设”、德国的“欧洲宽带战略”和欧盟的“物联网行动计划”等。 在我国,北京启动实施“感知北京”示范工程建设,深圳则提出“智慧深圳”概念,江苏无锡更在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智慧城市”试验的先锋。今年上海“两会”期间,韩正市长明确表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始终在城市信息化建设各方面走在前列,率先构建“智慧城市”。 所谓“智慧城市”,是指在以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力图用先进的信息通信和决策分析优化等技术,将城市中的商业系统、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连接融合起来,从而优化个人、政府、企业和市民群体之间的沟通交互方式,提高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让整个城市以一种更加智慧和系统的方式运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 总体来看,城市智能化建设不仅依靠并带来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更要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智慧城市”是信息化时代人类对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是希望以新一代智能化技术手段来克服和消除“城市病”、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开发无序、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空气和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日益拥挤、公共卫生矛盾恶化,造成城市居民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下降、生活压力持续增加。使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解决诸多城市发展问题。 “智慧城市”注重把人类智慧和智能化技术融入城市发展与管理中,体现在智能交通、医疗、电力、金融服务、供应链、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与服务等各个领域,并为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的高度融合提供重要的空间和载体。解决网速偏慢、宽带覆盖不足等只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但城市智能化绝不仅限于网络大提速。 二、发挥“智慧城市”的实际效用,关键在于以转变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为目标,以提高社会效益为方向。 一方面,“城市病”的根源在于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形成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在传统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始终有限。 新形势下,只有将“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实践纳入科学发展之中,将立足点和推进方向放在消费模式改革和生产方式创新上,把智能化技术应用到促进形成合理适度的消费模式和科学低碳的生产方式上,推动“绿色消费”,在企业生产全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和“敏捷制造”,促进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才能找准根治“城市病”的方子,才会真正结出“智慧”果实。 另一方面,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制度和机制创新相融合,促进人与社会的进步是推进城市智能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现代信息时代,工业技术犹如肌力,信息技术好比大脑和神经系统。如果说工业技术取代的是人的胳膊、手的肌肉力,那么信息技术替换的就是传播、思考和计算,但二者都无法取代人的心性和精神力。城市发展中的每一次质的跨越都不是由单一因素推动的,而是经济、社会、政治、人文、技术等诸多因素合力影响下的结果。 技术和制度的关系具有相互作用性,只有在正确的“制导”下,技术才会促进制度的良性变革。如果不发挥人的理性和积极性,技术的刚性可能会加重“条”、“块”分割和形式主义问题。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现“人与技术”的紧密融合,而不是“唯技术主义”。“智慧城市”不仅包括物质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更包括政治、社会和心理的革新与进步。城市智能化不仅在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需要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同步创新和改革。 中国规划网上海3月14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