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核心思想的新型城市;这是世界级国际化城市,西部地区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 2010年是成都市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起步之年。这一年,不少的成都人满怀憧憬和信念上路了! 2010年,成都实现了“灾后城乡住房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2010年,成都人在家门口坐上了地铁; 2010年,富士康、戴尔、仁宝等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落户成都; 2010年,成都在全国率先实行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改革试验; 2010年,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成都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起步之年。这一年,成都的发展更快,迈出的步伐更加坚实。 这一年,许多新名词被成都人所熟悉: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统一户籍、乡村规划师、绿道;这一年,老百姓生活有了更大的变化,都江堰等地的受灾群众都住进了新房,游客去青城山可以到火车站坐快铁,都市里不少上班族开始习惯坐地铁,周末一家人可去绿道骑自行车。这一年,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企业入驻成都,富士康、戴尔、仁宝、德州仪器……成都的产业结构愈发科学,为西部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成都的2010,激动人心。 从城市走进乡村的规划师 让政府和老百姓都满意 杨波 乡村规划师 “规划应让老百姓了解甚至参与到整个规划编制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才会让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对规划满意。” 2010年11月1日,杨波从城市走进农村,成了彭州龙门山镇的乡村规划师,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型”。 像杨波一样,2010年有50位规划师去了农村,开始他们的乡村规划师生活。即使在全中国,这样的乡村规划师也是绝无仅有。 从城市到乡村的“转型” 对于“下乡”这份新工作,杨波直言担子很重、责任不轻。说到当初报考乡村规划师时的想法,杨波表示,走进各乡镇做具体的规划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 目前,杨波已经走遍了龙门山镇各个行政村,从技术编制到乡村规划,杨波初步完成了其个人的“转型”。他说,“这个工作让我能够站在不同的层面考虑问题,将镇的总体发展落实到具体规划上来”。 深入到龙门山镇规划方方面面 对于杨波来说,乡村规划师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在对龙门山镇各地实地考察后,杨波将其发展定位归结为“度假天堂、避暑胜地”。 在工作总结中,杨波将龙门山镇的发展优势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作为灾后重点重建镇,龙门山镇外有资金、政策的优势,内有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等4个国家级旅游资源。”杨波认为,内在优势决定了龙门山镇必然是发展度假旅游、避暑探险及商务会务等旅游产业服务为主的游贸行城镇,而外在优势则给了龙门山镇良好的发展机遇。 此外,杨波还深入到国坪村、宝山村、九峰村、山沟村、团山村灾后重建的各个工作环节。他说,在龙门山镇的灾后重建工程中,居住点的重建分为三种形式,而在九峰村重建中,村民大多选择在原址重建。数据只能反映表象,深层原因只能在与当事人的交流中才能得知。在与村民的交流过程中,杨波发现,村民之所以选择原址重建这种方式,不仅是念旧,更是因为他们认为九峰村的旅游资源丰富,还有发展空间。 做到让政府和老百姓都满意 工作中,杨波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两个衔接”是他目前思考得最多的。杨波认为,具体到一个镇的规划管理,既要从宏观上整体考虑,又要“逆流而上”从每个村的具体情况入手。各个规划主体的衔接工作就非常重要。“一是龙门山镇的规划要与龙门山功能区整体规划衔接好,二是各村之间的具体规划也要衔接好。杨波说,龙门山镇的规划是龙门山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规划、彭州市战略规划、湔江河谷总体规划等的一部分,因此,镇里的规划应与上层规划保持一致。同时,龙门山镇5个行政村的特色会反映在基层规划中,并与整体规划连成一体。比如旅游产业的规划,龙门山镇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但在杨波看来,5个村各有特色。以国坪村为例,作为湔江河谷的示范村,其旅游产业规划应与湔江河谷整体规划紧密衔接。 此外,如何做到规划管理依据充分以及让老百姓满意也是杨波不断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就各村的旅游产业规划而言,为了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和管理的便利性,应将其纳入法律规划体系。在杨波心里,一名乡村规划师工作是否到位,还要看当地老百姓的满意度。“有必要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的作用。”杨波认为,龙门山镇的规划应让老百姓了解甚至参与到整个规划编制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才会让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对规划满意。 记录 2010年9月20日,成都市在全国创新设立并招募乡村规划师,经过选拔,11月1日包括杨波在内的首批50名乡村规划师正式上岗。 此外,依托“全域成都”科学规划的良好基础,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素,制订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规划。在全市规划了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制订《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形成了“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的规划理念。推出11条示范线,并完成了实施规划。 给力新客站 等工程差不多完了的时候去逛春熙路 邓荣 沙河堡新客站片区基础建设D标项目总工 “等春节前,工程完得差不多的时候,到春熙路逛逛。” 2010年,新客站周边配套路网建设全面铺开,新建13座上跨或下穿桥梁、30多条市政道路。最近,每隔一段时间,新客站周边就会有道路、下穿、上跨或匝道通车。 身为项目总工,邓荣舒了一口气,最重要的工程节点已经在冬季前完成,假如拖到现在,寒冷的天气将会影响施工进度。走在施工现场,邓荣穿的衣服并不多,“每天都要检查施工进展,要走好几公里,走着走着也就不觉得冷了。” 今年3月从家乡重庆来到成都,晃眼已经过去近一年时间,“感觉这一年过得特别快,每天都有许多事,一天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回想2010年,邓荣最深的感受是“忙碌”,一座下穿隧道,从动工到通车,只用了3个月时间,每天24小时作业,工人数量比寻常工程多一倍。“我的工作就是负责把图纸落实到施工,所以今年基本没休息过。”邓荣说,来成都快一年了,还没有出去逛过一次街,等春节前,工程完得差不多的时候,到春熙路逛逛。 在和邓荣一样奋战在成都新客站工地的数万工人的努力下,城东目前诞生了一个集铁路客运、公路长途、地铁、公交、出租车为一体的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成都新客站,它是成都铁路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录 2010年,成都建成了成灌铁路、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昆货车外绕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开通地铁1号线,中心城区开工建设16座立交节点,完工13座,建成投用人行天桥42座,通“断头路”7条;实施了老成渝路、川陕路、国道317(郫县段)改造工程,东客站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年底左右主要骨干路网将建成通车。 江安河边的农家乐 绿道成了新的金字招牌 伍强 长青湾休闲庄老板 “绿道让我对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成都的未来会更好,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绿道蜿蜒幽深,江安河穿流而过,为温江寿安长青湾绿道欢欣雀跃的不仅仅是向往自然的骑游客,还有绿道周围生意一片红火的茶庄、农家乐,寿安绿道旁的长青湾休闲庄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长青湾休闲庄在温江寿安镇开张,吸引老板伍强的是这里清新的空气和江安河带来的一片绿阴。两年来,凭借自然环境的优势,休闲庄在当地也有些人气。不过,因为地势较偏远,离成青快速路有足足两公里,休闲庄的生意平平常常,来消费的顾客也多为周边镇的居民。 2010年8月底,随着寿安绿道的完工,休闲庄生意红火起来。“尤其是周末,人气是以前的两倍!”看着络绎不绝的骑游客,老板伍强喜形于色。他说,绿道完工后,政府还提供了90辆自行车,一到周末,来自成都各地的骑游爱好者便会成群结队地到来,租上一辆自行车,一边骑游一边欣赏绿道美景,骑累了走饿了便需要休息的地方,休闲庄因为就在绿道边,也是万川绿道和寿安绿道上的一个节点,一天可以接待200多人。 休闲庄生意太好,身为老板的伍强不得不亲自张罗,为客人准备菜品、摆水果。他说,庄里可同时接待100多人,一到周末就显得紧张,“明年要扩大规模才得行了!”伍强表示,过去休闲庄基本上是凭自己的口碑在做生意,顾客来了觉得满意就会介绍回头客,但是范围窄影响小。而有了绿道之后,很多成都市民在周末慕名而来,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骑游者都会选择休闲庄作为歇脚点,“特别是骑游团队,我们每个月都要接待四五批。”现在,对于选对了地方的伍强来说,绿道已经成了休闲庄新的金字招牌。 在绿道建成之前,伍强对于成都要建设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绿道让他对这个新词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他相信成都的未来会更好,自己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记录 2010年9月16日,成都公布投资290余亿元,实施六大类项目,在全市形成城乡一体的健康绿道体系。健康绿道体系像“城市绿枝”一样触及城乡每个角落,将中心城区与自然山水林地连接成城乡共融的绿色纽带,并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历史名园、自然博物馆、名木古树、农业观光和风景游憩林地贯通融合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体系。 成都商报记者 张强 实习记者 文汇姝 摄影 张建 中国规划网成都12月27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