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湖北省武汉市国土规划局日前宣布: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发布公告,批准该局主编的《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成为全国行业标准,明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中国三维数字城市模型的建设,都将遵循武汉标准。据悉,这一标准是我国城建规划领域首个地方标准升格成的国家标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三维数字城市的实用标准。 记者了解到,2010年联合国有关组织进行了一个测试,结果发现:在一个一百万人口的城市如果能够初步实现信息化,在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城市的总产值将增加2.5至3.0倍。我们国家100万人口的城市是世界上最多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总值的增加就非常可观了。
数字城市为新兴产业提供发展机遇 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城市规划借助空间数字化、结构矢量化、对象标识化等先进信息技术营造出距离可以跨越、路径可以计算、物体可以识别、动态可以感知、环境可以互动的虚拟化城市生存空间。覆盖了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可视化分析等各个方面。为合理配置城市资源、节约城市开发成本、控制城市无序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城市科学发展,促进城市的社会和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陈大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城市乃至智慧家庭的发展不止为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为智能机器这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高度关注智能机器的发展,要让中国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发展机遇。 据介绍,三维数字城市,是指用数字化技术将城市“装”进计算机里。从地下管线,到高楼避雷针,从建筑外部色彩,到哪套住房是否空置,各种社会、经济信息应有尽有。这种城市信息的“叠加”,正在引领全球向“智慧城市”转变。1998年,数字城市概念开始在我国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正式启动数字城市建设,但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技术标准。今年11月,住建部组织专家验收组审议认为:武汉制定的城市三维建模技术“中国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字武汉”标准成全国行业标准 记者了解到,武汉市三维城市2006年启动,2007年被住建部列为城市数字化工程示范项目,2008年获批主编“国标”,担负起中国数字城市“实验室”的重任。该局抽调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专家成立研发小组,历时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内首个特大城市三维模型“数字武汉”,制定出国家行业标准《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 据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局长张文彤介绍,数字城市在国外有实践,但国外城市普遍较小,我国城市普遍较大,国外经验难以借鉴。武汉制定的该标准将改变数字城市建设各自为战的局面。张文彤说,《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可统一我国城市三维模型数据的采集、处理、制作与建设,让全国数字城市数据实现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建管的决策效率和服务水平。 武汉市现在建立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三维城市模型,地表为主逐步发展到了地下,考虑整个城市环境,将更加关注生态、低碳、绿色,这些不仅是看得见的地表景观构成,还有复杂的大气、水文、其他社会经济和各种环境要素共同影响的,所以三维GIS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到更复杂的过程中,同时还需要把现在建立的三维数字城市与更重要的工程结合起来,如建筑工程、道路工程、其他水电工程等,特别的建筑不仅能表达外观,还能够反映建筑物和部分组成的关系,可以看到房屋、窗户、电梯等等之间的关系,在建筑物内部也可以有效的巡警。 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生活 “数字武汉和武汉数字规划的重点项目有不少都列入了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和住建部的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张文彤介绍,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标志着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要求把新一代的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将各种传感器装备到人们生活需要的各种物体当中,并且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实现网上数据地球与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人类对城市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奇志也表示,“数字武汉”为城市建立了一个公共信息共享的平台,各管理部门的政府信息都能“叠加”上去,使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公众服务,城市管理更阳光更透明。人口普查登记信息进入数字武汉后,人口的分布和数量都能“量化”,规划师通过人口分布的准确定位分析之后,就能准确判断出哪些区域年轻家庭多?该相应配置幼儿园。哪些区域老年人多?该相应配置医疗服务设施。 目前,武汉三维城市已建立全市8494平方公里的框架模型和52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现状精细三维模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特大城市主城区三维模型的全覆盖。同时,该系统实现了规划管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对规划选址、城市设计、市政交通规划、地下管线和地下空间管理等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此外,该系统还将实现城市应急指挥、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旅游等地理信息共建共享。中国规划网武汉12月25日电 中国联合商报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