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北京7月30日电(记者 白雪) 日前,建设部在北京市东城区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总结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并将这种新管理模式推向全国。 城市管理新模式将有力推进节约型管理和资源节约型城区建设 传统的城市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信息不及时,专业管理部门职责 针对传统城市管理存在的多种问题,2004年底?北京市东城区正式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推出。这种管理模式将辖区25.38平方公里划分为1652个网格单元,再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将路名牌、井盖、垃圾站、城市雕塑等16万多个城市部件逐一编码后,定位在每个大致1万平方米的单元网格中。300多名手持“城管通”的监督员在各自负责的网格单元内巡查,发现问题或接到居民举报,即可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发送到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监督中心利用网格化城管信息平台,实现精确定位、快速处置和对监督员的科学管理。据统计显示,新模式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和处理率均达90%以上,处理时间由原来的平均7天提高到现在的12小时。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使城市管理者对管理对象做到一清二楚,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新模式将城市管理部件准确定位并编码,通过城市管理监督员全天候不间断巡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并上报各种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信息,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某类城市管理对象的专项普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可以及时处理问题,有效防止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通过对数字城市技术的整合和应用,实现了数字城市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 北京市东城区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管理之中,使城市管理走向数字化,一方面提高了城管部门的办事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迅速得到解决。 这种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国内城市管理领域首次实现了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整合与应用创新。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新模式运行的基础设施平台,使得信息能够及时传输到管理中心;网格地图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创建了城市管理新的地理空间体系,加上地理编码,能够对管理对象进行精确、有序定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任意分类、组合,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专项普查和城市管理评价体系数字化,等等。通过对数字城市技术的整合和应用,以信息流调控人流、物流,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实现了数字城市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 这种管理新模式通过创立“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粗放、盲目、运动、落后方式向高效、敏捷、精确方式的转变,解决了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政府失灵”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索。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必将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 所谓城市信息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信息化涵盖电子政府、数字城市、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众多领域。 数字城市是实现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字城市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中,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和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 我国目前城市信息化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重建设,轻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应用上取得了突破。通过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和研发信息采集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手段,创建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的流程再造,加上动态、实时的评价体系,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流程的透明化。 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城市科学管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新模式在功能设定、理念确立、组织设计、方法设计、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管理对象精确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迈出了一大步。这套系统不仅可以用于城市管理,而且对于其他领域(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社区卫生等)的管理也同样适用,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新模式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处理;实现了技术支撑体制、体制保障技术应用的良性互动;支撑了整个系统流程再造,系统的内生评价;支撑了精确、敏捷管理方式的实现,摆脱了过去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与生产和管理很大程度上脱节的怪圈,做到了需求引导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带动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使信息化建设“落地”。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