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数字城市”的命运当口

时间:2010-07-24 09:44来源:未知 作者:刘琪

喜新厌旧、概念翻新,本是专属于IT业界的一个“陋习”,此时,曾经风靡全国十几年的“数字城市”概念,也在遭遇同样的命运。

最早在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当时仅是指一个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真实地球的三维显示系统。作为数字地球最基础部分的“数字城市”由此兴起,以北京市提出建设“数字城市”为起始,中国数以千计的广大城市迅速拥抱了这一概念。此后的十多年中,数字城市的概念也逐渐融合于政府、医疗、教育、交通、社区等城市系统的方方面面。

但是,随着ICT技术的不断演进,以及信息化逐渐成为城市衍生发展的关键系统,“数字城市”的提法似乎已缺乏号召力。于是,一场新的名词更换运动正在以出人意料的态势上演。

“十二五”效应

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每个城市的管理者均有一件不能懈怠的大事——制定城市和信息化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尽管正式文件最早也只能在年底浮出水面,但一些被热议的关键词,比如“感知城市”、“世界城市”、“智慧城市”等,还是成为各城市暗地比拼的一种表征。

“在‘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中,我们面临着很多新名词、新概念,比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等,用还是不用这些名词,都没有关系,但关键在于我们要清醒看到信息化推进环境的根本变化,同时还应该把握三个关键要素:一是这些名词的本义是什么,二是每个城市在‘十二五’要做什么,三是要深刻把握最终用户的真正需求。”工信部一位权威人士这样表示。

这是目前对于“十二五”效应的一次有力点醒,这也意味着对于名词的追逐并没有太多意义,对于“十二五”前夕的城市化、信息化新浪潮的深刻解读才是根本。

密切关注国际格局的走向,我们会发现世界各国对于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视已是与日俱增:欧盟已调整了其技术创新的框架,并将“信息社会”写入欧盟宪章;美国在3月份发布了国家宽带计划,用意就在于提高面向未来的人的信息化素质,让国民有机会、有信心来拥抱信息技术;中国周边的韩国、印度、新加坡、日本,均向着下一代的泛在城市或智慧国家推进。这些举措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技术和产业现象,而是意味着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全面、广义、动态、科学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十二五”前夕的国内形势同样值得我们警醒。到今年年底,中国的GDP将达到3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人均GDP将到38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不再是一个低收入国家。由此,我们原先拼资源、拼廉价劳动力的方式将难以维系,必须继而强调结构调整、生产力优化、科技创新、单位土地产出、区域空间内的产业集聚等诸多方面因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城市化将进入第三波浪潮,加之人口红利的骤然下降,使得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已不再需要外力推动,更演变为一场内生的变革。

从这些角度来解读,“数字城市”确实将迎来一场新的重生。

“数字城市”2.0

在6月份举办的2010信息网络创新年会上,工信部推进司张旺处长对本刊表示:“在未来,数字城市建设将有三个新特征,一是要打造宽带城市,二是新一代移动通信和超高速局域网的应用,物联网、传感网的兴起,打造无线城市、泛在城市,三是打造可视的城市,高性能计算和各种模型算法的植入发展,能够帮助对城市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进行智能化控制,打造智慧城市。另外,新的城市区域也将使很多数字城市被连接起来,这就是跨区域的互联互通。”

在“数字城市”2.0时代,北京正尝试再一次的领跑,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战略构想:到2020年北京将迈向信息社会,进入信息化一流的世界城市行列。

“在信息社会,世界城市必须成为全球经济网络和信息网络的积聚和扩散中心,它将是全世界的信息神经中枢节点。”正在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咨询的长城战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文生表示,无论在城市基础设施还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北京都是比较先进和超前的,但是比较弱的是软实力,必须从多个方面予以突破,这包括:

一是将信息化提升为城市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围绕建设世界城市的关键任务予以展开;二要坚持适度领先的策略,建设世界一流的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三是建设生机勃勃的信息产业创新与发展环境,特别是要促进信息创新、应用创新、商业创新的结合;四是建设智能的全要素的城市管理体系;五是建设便捷的面向市民的社会服务体系。

无锡——这座从去年因物联网而迅速崛起中的二级城市,也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城市”发展形态。截至目前,已经由非常多物联网企业、研究院所、载体、标准、应用落户无锡,使其成为中国建设“感知城市”的重要产业聚集地。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无锡物联网产业聚集效益的显现,加之对于物联网应用相关标准的撬动,无锡将有可能成为长三角乃至中国输出物联网技术、标准和应用的节点。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借鉴于IBM“智慧地球”理念与体系架构的“智慧城市”也正在形成滚雪球效应,同时来自新加坡的“智慧国”构想也成为一些城市管理者青睐的建设方案。

问题隐现

对于新概念、新名词的追随并非是坏事,但城市的管理者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知,尤其要密切关注可能带来的问题。

以物联网为例,在无锡市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张克平看来,在介入时间和推动标准等方面,中国与世界物联网发展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某些领域,甚至具有先发优势,“但是如果大家风起云涌上项目,而没有意识到大量的核心技术我们还没有掌握,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只有全国一条心,迅速打响中国的感知品牌,才有可能占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

在云计算领域,我们也将面临诸多的安全挑战。“云计算仍然是计算资源、传输资源、存储资源的交换,核心结构处必须是一种可信的架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表示,云自身的安全还面临一些难点,比如海量的客户端接入需要大量的可信身份认证,对于海量计算能力和存储设施的需求等,这都需要建立一个可信的综合管理平台。由此,云计算才能真正成为“数字城市”建设、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撑。

此外,“十二五”的电子政务建设,将从以项目建设为主线正转向以体系结构、总体规划为主线的方向前进,全局性推进电子政务、强调资源共享协同已是大势所趋,而“数字城市”2.0的新概念、新战略如何与之融合推进,避免出现新的信息“烟囱”,减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隐患,依然是尚待深入解决的认识难题。神州数码助理副总裁钱卫列将“数字城市”模型分为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和应用层,他建议新的数字城市“必须拥有一个交换总线,这将一劳永逸地改变积存的信息割裂问题”。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