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背景 文化是城市的本质和灵魂所在。中国城市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文化需求的增长和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都使得文化在此城市发展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 城市建设文化是指能以城市建设的具象手法,来表达潜藏于城市历史沿革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文化存在和文化现象;在这一认识框架下,对仍然存在的历史文化遗存加以认知与保护;对于遗失的文化以城市建设方式加以铭记与告白。 城市建设文化规划是针对建设文化资源和建设文化需求的规划方法。“城市建设文化规划”是“城市建设文化资源规划”,主要包括建设文化资源定位、策略、空间而已及结构设计等方面。 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西安城市建设文化资源,强化城市文化特征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引导城市向更高层次目标发展,是本次城市建设文化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 西安城区现状分段示意图
E段现状 西安市建设文化体系策略 西安建设文化体系定位 目前,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城市开始转向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寻求自己的文化特色(或文化个性,Culture Identity),试图在文化上从新自我定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显见的国际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是民族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就越受到尊重与瞩目。 西安城市文化资源的构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2、先进的近现代革命传统资源;3、雄厚的现代T业文明资源;4、突出的现代科技、教育、旅游文化资源。 西安悠久的历史积淀,现代大工业体系的建设和科技、教育、旅游的率先发展,兼有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双重优势,使西安城市的整体文化资源丰富而厚重。 西安的文化资源具有源头性与多样性,传统性与创新性并存的特征。 西安的城市建设文化体系规划将西安定位为“人文之都”。“人文之都”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两翼文化熔炉”。这三个方面,分别从世界城市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渊源与中国东西部承接三个层次体现“人文之都”的内涵。 首先,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并称为六大世界文化古城,“世界千年古都”表明西安在世界城市发展巾的非常重要地位。其次,西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并且是在世界文明中唯一保持一脉相承的文化。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渊源上,西安成为民族的精神故乡。从中国东部与西部的承接上来看,汉代中国的大地原点距西安仅20余公里,当代中国的大地原点距西安也是20余公里,西安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人文地理中心。同时西安在横贯中国东西的交通干线上处于咽喉位置,可以通过这条交通线对全国实施向 东向西的双向影响。西安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西域文化起点,西安真正成为东西文化交汇点。 由此,“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两翼文化熔炉”具体体现出西安作为“人文之都”的文化内涵。
西安市建设文化体系整合的指导方针 根据西安城市建设文化体系定位,在世界千年古都方面,应将西安建设成为中同历代文化的博物馆、教科书;在华夏精神故乡方面,将西安建设成为中华文化、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的百科辞书;在两翼文化熔炉方面,将西安建设成为东西文化交汇的展示馆。 由此,在挖掘、梳理、整合所有相关西安的历史义化,将分布全城的雕塑、路名、铭牌及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或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历史的点;各区的一条街,几间屋,几家店等形成城市的文化艺术的线;将各区特色定位,用文化艺术的特色来划分街区,构成历史文化的面,最终形成的点,线,面组成有高品质文化内涵的西安。 西安文化体系整合策略 根据西安文化体系的特点,文化体系整合的策略应为:在时间纵轴上,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史的街区与标志型建筑组成的文化展示形成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在同一时期节点上,深度挖掘各类文化形式,实现其渗透及和衍生的发展的策略。在纵横两个方向形成有序的网状系统,充分展现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城市人文景观,使西安成为文化功能分区明确、空间、特色鲜明、景观序列丰富的有机整体。具体分述如下: 文化体系总体上采用“保存历史,重现历史,应用历史”的整合策略。保存历史是对于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现场的整体保留,包括城区历史保护带和城外历史遗存;重现历史是对于曾经发生的重要史迹、文化典故、民风民俗的再现,应用历史是对于现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运用,实现城市历史文化的超越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
整体保护西安古城,减少中心区密度,对古城功能重新界定,把行政、交通、经济、居住等功能加以剥离,逐步形成风格浓郁的文物保护、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专题旅游服务和美化、绿化地区,恢复古城的格局和风貌,使得老城和新城明显不同。城墙内侧重点整治,如顺城巷景观道改造和城墙外侧林地系统规划,分别指导。 西安建筑风格定位为历史为表、现代为里。不应简单将水泥建筑复古历史,而是在建造水泥建筑的同时,融合进历朝历代的色彩、风格、文脉、符号等一些元素,还考虑到生活、消费和旅游的需要,形成西安特有的文化走廊。西安作为世界历史名城,城市颜色规划应以灰色、土黄色、赭石色作为主色调。在此基础上,作同色系的变化,如灰、白、黑等色彩,再适当增加一些鲜艳的色彩,体现西安十三朝古都的皇家风范、皇家气魄。 应注重城市文脉,建立城市文化地标体系,建立城市历史和文化纪念碑体系,收集整理与古代长安有关的各类文化资源,包括诗词歌赋、文人逸事、故居等,并映证到城市空间上,借助城市地标体系、雕塑体系、纪念碑体系以及其它表现手法作为载体,增强城市文化的可读性,增加城市景观的标识性。 西安应该大力发掘民俗文化价值,启动民俗文化保护工程。在城乡社会急剧变迁,各种民俗在其原生地岌岌可危的形势下,西安作为大都市要担负起抢救、保护、延续城内及周边地区民俗的历史责任,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要抓紧对秦腔艺术、关中民居、关中女红、地方戏曲、长安古乐、泥塑彩绘、剪纸皮影、社火锣鼓、节令游娱、地方小吃、方言歌谣等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展演,兴建专题民俗博物馆。 保护发掘宗教文化资源。古长安是中国古代佛、道及伊斯兰教的集中地、融合地、传播地,保护、发掘、利用西安有益的宗教文化资源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制定宗教文化资源保护政策及地方法规,采取综合保护措施,对宗教祖庭及庙宇遗址集中的宗教文化带,要确保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对名刹古寺的文化遗址保护用地要从城市规划上予以保证。支持祖庭大寺开展宗教朝觐旅游、文化交流和正常的法事活动。 重点保护周、秦、汉、唐重大遗址和陵墓保护区域。统一划分城市功能区,把周丰镐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及唐大明宫遗址等作为城市组团间的隔离绿地。结合古遗址的特点和地理环境,用不同的绿化手段来标识曾有的宫殿、城墙,建设遗址公园、博物苑,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陵墓要实行严格保护,在控制性保护区内,严禁挖塘取土和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在相对保护区,可根据城市规划进行与文化主题及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主题园区,探索保护与利用良性互动的途径。 西安文化氛围浓厚,应注重现代文化建设。现代文化建设该加强特色,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要确定一些战略性项目,并长期延续下去。要充分发挥科技、教育、文化及装备制造业优势和地区辐射能力,形成旅游、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文化等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国防工业、装备业、高新技术研发和生产三大基地。 改变以往城市建设重物不重人的倾向,将广大市民作为建设西安文化体系的主体和主要工作对象。提升现有的西安人文研究机构的工作能力、研究、水平。建立一批西安历史名人纪念馆、开设市民讲座、学校开设乡土教育。 西安的每一个区应拥有自己的文化的特色。对于西安而言,在穿行历史的长廊中不同的街区和不同景点之间应产生一种探究寻真的精神。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