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长沙的梦想与路径

时间:2010-05-28 12:04来源:未知 作者:白雪松

    长沙的快速发展关键在思路,在于对机遇的把握和对资源禀赋的高效利用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段羡菊

  看待今日之长沙,不能不把目光前移十余年。

  十五年前,时任长沙市委书记的秦光荣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提出要把长沙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当时许多人都不理解,甚至认为这只是一句口号。甚至连政府内部部分人员也认为过于超前了。

  当时的一些经济数据似乎为质疑者提供了证据。到1994年,长沙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还不到100亿元;第一条高速公路长永公路才通车。1995年全市的GDP总量才320亿元多一点。此外,当时的交通枢纽不在长沙而在株洲,重工业集中于湘潭。所有这些似乎都难以支撑“把长沙建成国际性大都市”的梦想,反倒可以支撑对这一梦想的质疑。

  但是秦光荣认为,长沙成为国际大都市有着很大的优势。他综合长沙的历史渊源、区位优势、发展态势以及长沙作为历史名城、湘楚文化和人文景观等独具特色的优势断定,长沙向国际大都市迈进并不是梦想。

  2007年,阔别湖南9年的秦光荣以云南省省长身份回到长沙考察。当年其主持规划的“一江两岸,西文东市,六桥三环,山水洲城”城市建设格局,以及“出城四条线,六桥三个环,纵横二十四,建好停车场”的交通建设方案,如今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一位市民捧着一本秦光荣作序的书《走向新世纪》请他签名,秦光荣在扉页上写下了考察期间对长沙的唯一题词:“长沙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2010年年初,《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再次走访了这座城市,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剑飞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长沙的快速发展关键在思路,在于对机遇的把握和对资源禀赋的高效利用。

  自我跨越与超越的10年

  看待一座城市的发展绝对不能以GDP论英雄,不过经济总量的变化轨迹却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速度。长沙GDP从1978年的16.9亿元上升到1990年的100亿元用了12年时间,GDP由1990年的100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000亿元用了13年时间,GDP由2003年的1000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000亿元仅用了4年时间,2008年全市GDP迅速登上3000亿元的新台阶。

  “2009年长沙的经济能保持14.5%的增长,经济总量已陆续超过了福州、长春等,今年我们肯定会超过济南。去年我们之间的差距就比较小,而我们的发展速度比他们更快。”长沙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蒋集政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达出这样一份自信。

  长沙市统计局总统计师胡建中更详细地为本刊介绍了长沙目前的发展态势。2009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33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4.5%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6%,第二产业增长17.9%,第三产业增长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3、8.6、5.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5.7:52.2:42.1调整为2009年的5.5:52:42.5。这一结构比在1978年则为33.3:44.2:22.5。

  财政收入逐季走高。前三个季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为15.4%、17.8%、18.3%。全年预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1~11月份,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排第四位,同比提升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排第八位,同比上升2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排第十二位,同比上升10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排第六位。1~9月GDP累计增长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GDP增速在全国和中部省会城市中分别排第三位和第二位,同比分别提升5位和1位。

  胡建中介绍,在经济总量方面,长沙市经济总量2000年超过昆明,2003年超过西安,2005年超过福州,2006年超过长春,2008年超过石家庄和哈尔滨,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九。2009年1到9月份,总量超过了济南。

  除去这些直观的经济数据,长沙市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赵跃驷对本刊记者表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便是产业的培育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2009年被定为长沙汽车工业发展年。这一年,比亚迪和广汽-菲亚特落户长沙。比亚迪更是把除西安、深圳以外的第三家工厂搬到长沙。长沙市利用长丰车厂现有的资质和资产跟广汽进行战略性重组。这也成为中国汽车振兴规划出台以来第一例汽车产业重组的项目。由于此项目的基础作用,广汽将自己与意大利菲亚特的合作项目放到了长沙。此外,陕西重卡也由过去在长沙参股进而发展到在长沙控股,同时再次加大在长沙的投入,建设陕西重卡长沙基地,投资由过去的2个亿增加到16个亿,产能由过去的2万台增加到年产5万台。

  “在未来三年,长沙汽车工业将会形成一个区域产业集群,因为有6大整车和一大批为整车配套的零部件服务体系。这是我们经过测算完全是有可能的。”赵跃驷说。

  在引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同时,除了对原本就具有较强实力的工程机械进行培育外,长沙还着力打造食品和烟草产业两个区域产业集群。据赵跃驷介绍,食品产业已经形成了750亿元的产值,2010年有望突破1000个亿。

  新材料产业。长沙现有的新型住宅工业的材料、动力电池的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在2009年已经形成400多个亿的产业集群。未来则打算用3年的时间着力培育材料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代表的节能、环保、节材的新型的住宅工业,使得新材料产业集群也能形成一定的牵引产业集群,最终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和烟草以及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支撑的长沙工业体系。

  为了均衡轻重工业的比重,长沙市大力挽救了濒临倒闭的部分轻工业企业。典型的例子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的伊莱克斯电冰箱厂,由于对中国市场整体情况不熟悉,再加上现有运行模式并不适应中国家电市场的竞争,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造成了3000多名职工失业和80余家配套厂停产,其中在长沙停产的配套厂就达46家。冰箱厂的关闭使得长沙轻工业在全市的比重下降,长沙市为此帮助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寻找民营企业接手企业的生产,新接手的企业已于2009年8月份恢复生产,过去冰箱厂的部分员工已陆续上岗。配套厂家重新为冰箱厂生产配套设施,挽救了一批企业。

  在加速工业化的同时,长沙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消费,用市长张剑飞的话说,“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一是利用长沙服务业比较发达这个优势,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比如文化、娱乐、零售等;一是紧紧抓住新型工业化。”

  实力增强的动力支撑

  在蒋集政看来,长沙能够在最近几年实现快速发展,逐步缩小与郑州、济南等城市的距离,进而超越部分省会城市,主要得益于四大有利因素。

  一是大的宏观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措施,为长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没有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长沙不会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蒋集政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长沙的项目投资增加,重大项目的审批也加快,原来多年想办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些事情也得以实现。“比如说我们的地铁工程,过江隧道,湘江航线枢纽等这些大工程,以前多年想干,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干成。现在抓住机遇,干成了多年没有干成的大事。”

  二是长沙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谋划早、动手早,措施也到位。蒋集政介绍,根据国家过去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长沙市在2008年11月底就谋划了332个重大项目,并向国内外进行了发布。这增强了长沙市的国内外战略投资水平,对促进长沙的招商引资、增强投资的针对性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是得益于湖南的快速发展。2008年,湖南的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财政收入突破了1000亿,这标志着湖南在全国的地位由以前的第16位一下子上升到第11位。湖南2009年的GDP增长预计达到13.1%,全省的发展态势对长沙的发展有了重大促进。作为省会城市,长沙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等都居于中心。仅商品房一项,2009年长沙的商品房销售达到1300多万平方米,来自省外的消费达到12%,来自全省其他市州的占44%,长沙本地的销售只占44%。

  四是政务环境的改善。这里有一个团结的、干事的氛围,形成了比较好的发展环境。正是由于政务环境等各方面的改善,才有了广汽-菲亚特、比亚迪等一些重大项目到长沙来落户。

  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支撑长沙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包括四方面。

  其一,敢为人先的湖湘传统文化的深层支撑。长沙市科技局局长胡石明教授告诉本刊记者,这是推动长沙发展最厚实的一个方面。“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对长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表现为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其二是突出的科技优势。目前长沙市全市拥有53所高等院校,有40多万在校大学生,各类科研院所300余家,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27万,两院院士47名。按照在校大学生以上的知识分子来算,长沙市的比例在全国位居第一,相当于每1万人里面就有1000个大学生。科技人才相对城市人口比例也比较高,知名的高校和知名的科研院所相对也比较多,胡石明认为这是长沙科技成果比较多的原因。

  其三,推行干部绩效全员考核。蒋集政介绍说,目前长沙市除了中央和省里规定的考核外,市一级的考核全部取消。如果要单独进行考核,必须经过市委、市政府研究通过。把所有的考核都规定到绩效考核上来,一是提高了考核的权威性;二是减少了考核事项,节约了行政成本;三是实行全员考核之后,所有的工作和绩效都有明确的定义,实现了定向考核,把行政形象和社会舆论纳入了绩效考核。以前只是由上对下考核,现在按照工作性质,老百姓对部门的评价权重占到25%、35%或40%不等。老百姓的评价成为了重要的考核依据。这些对改善政府工作环境,提高行政效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无功便是过”的理念大大激活了干事者的热情,也让真正有能力者得到重用和善用。

  其四,产业转移以及长株潭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长沙处在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的经济辐射交汇地带,两地的经济发展对长沙都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而长沙凭借丰富的人才优势、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充分利用了两大经济圈产业转移的机会,在招商引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长株潭的经济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巩固了长沙的消费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地位。三地通信同号、金融同城等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节约了成本。在实施城际轨道交通后,三个城市用一个城市轨道。省里投入3000亿建设的三个城市城际轨道,将为长沙形成半小时消费圈。“株洲和湘潭的居民下班后完全可以来长沙消费,几个城市之间能够互补,形成错位发展。”蒋集政分析说,相对来讲,长沙服务业比较发达,而株洲和湘潭工业发展比较好。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些相对来说占地规模比较大的重型工业,可以考虑布局到株洲和湘潭,其他一些比较效益较高的服务业则可以向长沙汇集。两型社会的建设则为长沙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的探索提供了重大机遇。

  未来四大特色优势有待充分利用

  除了人才智力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土地优势外,蒋集政认为,作为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和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长沙争取到的资源优势是很多城市没有的。

  近期,中央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到了特别重要的高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对全国都是一个新课题。长沙与其他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长沙作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两年前就开始了“两型城市”的建设,某些方面长沙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长沙市目前正大力推进的大河西先导区的建设也作出了有效探索。“我们相信在这一轮的建设中,长沙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其次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长沙是三大板块——长三角、泛珠三角、中部崛起的交汇点,特别是武广高铁建成,沪滇高铁的开建,东西南北运输线的交汇点就在长沙。“高铁的覆盖,将带来以前任何一种交通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说,一条铁路就是经济发展的动脉,一条高速铁路更是通往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蒋集政进一步补充说,高铁开通后,两条东西南北大动脉在长沙交汇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是目前难以预计的。再加上湖南省目前有30多条高速公路在建,长沙对外辐射以及与其他经济圈的融合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

  再者,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消费的知名度,成为长沙扩大内需的催化剂。作为一个600万人口的城市,长沙2009年的消费总额进入了省会城市的第八位。蒋集政的说法是,这标志着长沙进入了商贸发达城市行列。长沙的消费在周边地区以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长沙提出要以500公里为半径,吸引近两亿人口以长沙为消费核心。形成包括以长株潭为核心,益阳、常德、岳阳、衡阳、娄底在内的一小时消费圈。以高速铁路和航空为主,把长沙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区域消费中心。

  最后是生态优势。用张剑飞的话说,这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为市民创造并保护好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城市发展质量的更高追求,也是创造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园的客观需要。有生态优势作保障,人才、技术、资金等就会在这样的环境里积聚,为城市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除去现实存在的优势,长沙近几年推行的改革也具有较大的延伸空间。

  以先导区为示范,推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根据国家大部制的要求,现在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只有四个部门,分别是工作管理部、国土规划部、项目建设部、投融资部。这四个部门履行的职能相当于市级机构30多个职能部门。在市里需要的140多项审批,到了先导区以后合并减少到几十项,审批时效也由原来的200多天减少到40余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环境补偿和碳排放交易权的转让。实施任何人损害了生态环境都得出钱,保护好了生态就有补偿的制度。受益于补偿制度的约束,长沙的武广高铁建设地块被国土资源部评为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示范。

  进行了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政府的投资,从立项到建设、到投资规模、招投标以及最后的审计,实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专门成立了政府投资管理局,归口在市发改委。专门建立了政府投资审计局,作为市审计局的二级局,专门对政府投资进行审计。政府投资管理局和投资审计局的运行,对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政府投资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实掣肘与未来挑战并存

  对于长沙的发展,作为在其位谋其政的长沙市各部门负责人,也在寻求更大的突破,而社会层面同样给予了较大的关注。

  从官方层面来看,目前长沙存在着如何让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的问题,而产业链较短、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也成为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障碍。

  长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单个过500亿元的企业。就整个产业来看,有过400亿元的,但没有过千亿的。因此长沙目前缺少具有巨大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和产业集群。

  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沙尽管拥有较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在全国能够叫响的品牌少有。胡石明更直言,长沙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也有待提高。不受制于人的前提是掌握核心技术。

  而长沙作为省会城市,人口密集,以全省1/20的面积承载着1/10的人口,要创造接近30%的GDP和50%以上的财政收入。这样的发展目标带来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而现在老百姓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统筹好两型社会建设,做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再看来自其他城市的竞争压力。蒋集政指出,长沙在发展的同时全国也在发展。作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六个省会城市之一,长沙的经济总量排在武汉、郑州之后。在发展速度方面,合肥、南昌与长沙几乎不相上下,有些方面的发展甚至比长沙速度还快。这种竞争态势,无疑对长沙形成了压力。

  专家提醒,长株潭一体化确为长沙带来了发展机遇,但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协调机制,切实做到差异化发展,避免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一样重要,而城市之间的合作理当追求发展成果的最大化。□(实习生王子鸢刘洋梁祺对本文也有贡献)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