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信息化下一步将向何处去?如何面对来自国内其他一线城市压力?热议声中,“北京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继续深化推进“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三大应用计划,全面提速“数字北京”建设。
2009年6月,刚刚出台的“北京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宣布将在北京建立城乡一体的数字城市。从今年起到2012年,北京市将滚动投入约1000亿元,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预计未来3年内,该计划将带动相关投资及消费2000亿至3000亿元。
办事不用出门、看病治病不用出门,缴费不用出门这三件“不用出门”的设想即将变为现实。通过市政一卡通、政务信息一网通、行政审批一门通等等数字系统,正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化“惠民”主题
在北京东城区的海运仓社区卫生站服务站里,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刷卡挂号、视频对话、确诊取药,整个看病过程不超过二十分钟,不仅省去了居民去医院挂号排队的麻烦,还让他们随时享受到专家服务的实惠。
而像海运仓社区这样的信息化卫生服务站,在东城区已经建立了44个。通过建立社区居民基本健康档案标准、网络化社区卫生资源配置与服务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站已成为政府主导、独立于医疗竞争领域之外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这不仅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同时为居民带来较大实惠。根据统计,自2006年东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至今,每年优惠药品金额约一百多万元,药费支出平均下降近30%。
目前北京在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让信息惠民落到实处:市政一卡通发卡达1500万张,轨道交通实现“一卡通 一票通”,80多个高速路口实现不停车收费,车载导航服务覆盖五环路内近75%道路。数字缴费通可代缴通信、宽带、有线电视等40多项费用。
数字缴费通是北京加大信息惠民的一个例子。以前断电、断通信之后,北京市民只能等到第二天上银行排队交费之后才能开通,虽然只有不到24小时的等候,但是经常会给居民带来不便。如今通过网络、电话、自助终端等,登录数字北京缴费通,北京市民现在能便捷地享受通讯费、车船税等40多种服务项目的代缴费业务。
据统计,到2008年底,北京市1920项行政办事事项中,100%提供了网上办事指南服务,2900余张业务表格可以在网上提供下载,1100多项实现网上申报、状态查询和结果公示,部分服务项目已延伸到区县、街道乡镇。劳动、人事、民政、就业服务系统已覆盖了全市300多个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和1000多家就业服务单位,医保系统已覆盖了近1000万参保人群。
相关规划着重提到,即将在北京建立城乡一体的数字城市,而城乡巨大数字鸿沟是考验“数字北京”的一道考题。据了解,为破解城乡“数字鸿沟”,北京搭建了“数字家园”、“爱农信息驿站”等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现代农业信息平台每天为近1700家会员发布产销信息等。
北京有关人士表示,“乡村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使用成本、信息技能等方面相对滞后,我们提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城市就是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拉近城乡距离”。
由于物质条件、信息使用成本、农民认知度等原因,乡村的信息基础设施明显不足。继村村通广播、电话、电视之后,今年上半年北京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光纤网络,宽带网络已覆盖全市95%以上的行政村。平谷、大兴、怀柔、密云等部分区县相继开展了无线宽带入户的试点工作,探索信息“进村入户”的渠道,推进农民家庭低成本接入互联网。
居住在大兴区庞各庄镇南李村的瓜农老贾去年下半年加入大兴西瓜网开始网上卖西瓜,以前卖西瓜一年最多挣三四万,上网之后每年可以挣六七万了。未来会有更多像老贾这样的农民,将实实在在享受到城乡一体化数字城市的实惠。
对于北京市启动以“电脑、网络和信息下乡入户”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三下乡”工程,在各村陆续建成数字图书馆、流动培训教室、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农业信息平台等信息化惠民措施,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邬伦认为:“城乡一体化数字城市建成后能够缩小数字结构,提高城市整体的数字化水平。”
助力城市功能定位
信息强政是“数字北京”的另一项任务。目前北京已建成600多个电子政务系统,覆盖了从内部组织、人事、财政、监察等管理,到面向城市的交通、城管、应急、执法等管理。信息化提高了行政效率:北京税收收入从10年前的50多亿元,到目前已近2000亿元,但税务人员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北京交管局实现了远程控制,高效指挥交通、管理车流、监控道路等。
信息化支撑了90%以上的政府管理工作的核心业务,35%的政府信息共享需求得到满足,政府管理正逐步进入统筹、精细、协同阶段。目前北京已有71个政府部门接入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构建了市区两级共享交换平台;支撑了500余项跨部门、跨层级信息的共享交换工作,数据量累计达1.6亿条;为政府各部门80多项业务工作提供了支撑。
到2012年,北京将基本构建起全市各级国家机关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工作机制,基本实现重点领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带动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城市运行,也提升了城市产业结构。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朱炎坦言,根据城市功能的定位,北京产业转型和发展必须建立在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基础之上。
信息化促进首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实现增加值824.8亿元,同比增长18.6%。现代信息服务业年收入超过1700亿元,同比增长25%,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600亿元,同比增长25%,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在城市管理方面,全市已建成590多个信息系统,覆盖了宏观决策、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等各个领域,对政府和新业务的覆盖率达到了85%,已实现信息化与政府业务相融合,推行网上政府。信息化服务已经渗透到首都兴业 、强政、 惠民的方方面面。
“数字北京”直接带动了众多IT企业快速发展,进而带动了北京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例达到17%左右;软件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0%。
信息技术已融入其他产业中:金融领域,信息技术成为其快速扩张的前提和基础;物流领域,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现代物流网络全面铺开;商业领域,去年北京电子商务增长率达到29.1%,交易规模超过2000亿元。
在此推动下,10年中,北京从一个重化工占40%以上的工业城市,逐步变成了第三产业占70%以上的服务型国际大都市。
今年5月21日,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署合作框架。三家企业将加快北京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接入等城市高速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化应用、带动信息产业及服务支撑体系重点项目建设等。
“北京正处于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期,‘数字北京’已成为这个大都市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坐标。”朱炎说。
IT成为城市“自来水”
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像自来水、天然气、电等城市基础设施类生活必需品,北京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功能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
“数字城市”从来离不开IT技术,它是综合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定位系统、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及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字城市”建设已被列入我国“十一五”发展战略重点。2007年,我国多个与“数字城市”密切相关的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陆续启动,预计投资额将达50亿元人民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围绕“数字奥运”为中心是数字北京的一项重要内容,奥运期间,城市运行监测系统提供决策依据;智能交通24小时自动准确采集运行数据;食品安全监督系统对数万种食品进行全程监控等。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坦言,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奥运会就不可能成功举行。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也指出,这是一届“IT无处不在的奥运会”,也是“数字北京”成果的集中展现。
1999年“数字北京”概念正式提出,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第29届奥运会加快了“数字北京”的建设,2007年《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正式实施。
根据规划,从现在起到2012年,北京数字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互联网宽带、高清数字电视和移动多媒体系统、信息管道和地铁内信息化基础设施、第三代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接入、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
北京将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到2012年底,互联网家庭入户带宽超过20兆,企业入户带宽最高达到10千兆,基本完成数字电视双向改造。
同时北京还将建成移动互联的网络城市。完善第三代移动通信各项服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无线接入方便、快捷,使用户能够在任何时点访问互联网。
加速迈入信息社会
从1999年提出“数字北京”,到今年刚好是10周年,这个变化自数字地球的概念如今站在了新起点。
十年间,包括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北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信息手段的使用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进,引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的表态,北京目前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在国际大都城中处于中上水平,这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数字北京”的整体规划是个利好的消息。
早在1997年,北京成立了市信息办。1998年,“首都之窗”网站开通。1999年,北京提出建设“数字北京”三步走目标:2000—2010年,形成“数字北京”基本框架。2011—2020年,提高首都的数字化水平。2021—2050年,将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数字城市。新世纪以来,北京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步伐,提出“数字奥运”目标、开通无线政务专网……几乎每年都有建设数字城市的专项举措。
截至今年6月,北京市网民数量达到103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其中手机上网网民490万人,网民规模处于全国前列。“首都之窗”政府门户网站群、市政交通一卡通、数字北京缴费通、3G网络服务——“北京启动数字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加快信息社会建设是数字北京的目标”,朱炎在谈到目前数字北京的时候表示,根据北京城市定位,“数字北京”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一是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快;二是进一步推动信息资源应用,其中关键是推进政府信息化应用,使其更加集约、资源更加共享等;三是信息安全仍要加强。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四是信息化对北京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北京产业转型和发展必须建立在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基础之上;五是要迫切关注“数字鸿沟”问题。北京将加快缩小“数字鸿沟”,全力提升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经过筹办和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度提升,总体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北京提出了自己的总体建设目标——
到2012年底,力争吸引社会滚动投资l000亿元,建设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信息通信枢纽和互联网中心城市,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平安北京”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新成立的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基础设施与交通、煤水电气等一样作为基础设施,力争用4年时间,着力使首都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产业适应和支撑城市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应用覆盖面更全、更加集约。
“数字北京”计划为首都人民提供了一幅美好的信息化蓝图:在北京信息基础设施大幅提升的基础上,力争在2020年进入信息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