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如何构建“1+10”江淮城市群合肥、芜湖欲联合申报科技创新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昨日召开的全省建设工作会议又透露,我省将积极探索建立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的有效空间载体——江淮城市群。
省建设厅倪虹厅长表示,今年,我省将在统筹协调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构筑以自主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江淮城市群,并争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整合创新资源,积极探索建立以合肥为中心、皖江城市带重点城市为主体、适当拓展的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有效空间载体——江淮城市群,使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试验区,将安徽城市群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据介绍,我省一直致力于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围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东向发展战略,加快编制城市群规划,统筹协调好区域空间布局、道路交通体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目前,沿淮城镇群规划编制全面完成,省会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编制顺利启动,皖江城市带研究在进一步深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新安晚报 孙孝阳)
安徽区域发展新构想:构建“1+10”江淮城市群
核心提示: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程必定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提出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一群三区”新构想,特别是提出“江淮城市群”的新概念,建议我省积极争取将江淮城市群和皖北区进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规划层面,保障限制开发区居民的发展权。日前,本报记者对“江淮城市群”这一新概念的提出者——程必定进行了独家专访。
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不同区域政策
程必定告诉记者,主体功能区是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题功能定位的一种空间单元。按照“十一五”规划,我国的国土被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四类主体功能区。
“过去只是粗略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更侧重于一种要求和理念,而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把理念变成了能够有效操作和运行的模式。”程必定认为,这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将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一群三区”应是总体战略新构架
“我省的区域发展方向,必须做到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和相邻省份主体功能区的合理衔接,进一步完善我省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因此,程必定提出了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的新构架,应是江淮城市群、皖北区、皖南区和大别山区,即“一群三区”的总体布局。
江淮城市群:重点开发区,主体功能是区域创新。长江与淮河之间不包括大别山区的江淮地区,面积65329平方公里,人口3115.5万人,包括合肥市、六安市(不含金寨、霍山及舒城、霍邱的部分地区)、巢湖、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安庆(部分)等11个省辖市,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1+10”江淮城市群。
皖北区:限制开发区,主体功能是现代农业。本省淮河以北的全部地区,面积36364平方公里,人口2672.3万,包括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和凤台县、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皖南区:限制开发区,主体功能是旅游业。沿江城市以外的南部地区,面积24715平方公里,人口460万,包括宣城市、黄山市和石台县、青阳县。
大别山区:限制兼禁止开发区,主体功能是生态保护。六安市和安庆市的大别山地区,面积13172平方公里,人口345.7万,包括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部分)、霍邱县(部分),岳西县、宿松县(部分)和太湖县(部分)。
省会经济圈的范围目前过小
据程必定介绍,目前,我省最新而又最为完整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2006年2月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员审议通过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建设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加快皖江大发展、促进皖北大开发和皖西快发展、促进皖南大开放”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特别是突出了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提出省会经济圈、“马芜铜宜”沿江城市群、“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
程必定认为,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个总体战略也有不足之处,主要存在分散、分割、人为拼凑和深度不够的缺陷。虽强调了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但中心城市分散在皖中(合肥)、皖江、皖北、皖西、皖南五个板块,形不成城市群的合力;强调了合肥市的全省经济中心地位,积极建设省会经济圈,但省会经济圈的范围过小,忽视了合肥与沿江、沿淮7市的经济联系,会导致省内“中心城市”过多、分散发展的状况,很难改变我省在中东部接壤地区处于城市化“凹地”的局面;“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的提法,虽强调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但把远离淮河的淮北列入沿淮,显然有人为拼凑之惑;各个区域都突出了开发和发展,却忽视了区域创新,对解决区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考虑不够,在开发或发展上就显得深度不够。
“1+10”江淮城市群必须是核心
“一群三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想,核心必须是江淮城市群。程必定告诉记者,如同湖北省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1+9”城市圈、河南省建设以郑州市为中心的“1+8”中原城市圈,我省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包括沿江、沿淮10个城市在内的“1+10”城市群,既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
这个城市群应该如何命名呢?程必定认为,省会经济圈的提出虽然是个跨越,但“省会”是个通用名词,不是专用名词,很难在省外、国外传播而产生影响,必须更新为比合肥更响亮的专用地方名词,“江淮城市群”可能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命名。
江淮城市群可冲刺国家重点开发区
目前我省申报国家级试验区的难度较大,为提升我省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区域地位,程必定认为,必须抓住国家编制主体功能规划的机遇,争取把若干区域进入国家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层面,就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因此,我省应争取把沿江、沿淮和合肥地区列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如果江淮地区城市群崛起,就会带动南北发展,实现全省的崛起。
程必定告诉记者,江淮城市群进入国家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我省,合肥已成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沿江、沿淮城市已涌现出奇瑞、马钢、丰原等著名的自主创新型大企业,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加之这个地区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合肥通用研究所等上百个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如果将这些优势组合起来,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紧密型结合的区域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完全可以将自主创新培育为区域的主体功能,合情合理地上升为国家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层面,自然成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更为重要的是,合肥等江淮地区城市与南京市近邻,而南京更有一大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创新型企业,从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应确定为同一类型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看,由于合肥与南京均质性较高,江淮城市群的发展将会受到国家的重视,就更具有进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的可能。
江淮城市群要成为全省的“黄金地带”
江淮城市群如何定位呢?程必定告诉记者,从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要求看,江淮城市群的主体功能应是全省的制造业集聚区、科教集中区和创新基地。
根据这个定位,江淮城市群可以成为全省的“黄金地带”,就能吸引人口、生产要素及企业向这个地区流动。比如,一些位于山区、边远地区或资源贫乏地区且又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就可能把公司总部或生产基地搬到合肥或江淮城市群的某个城市。江淮城市群具备这样的发展条件。江淮城市群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77人,仅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说明江淮城市群对人口承载还有很大的潜力。这样从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层面看,江淮城市群应是工业型、科技型、创新型的主体功能。从国家级主体功能区的层面来看,江淮城市群处于东、中两大地带的过渡地区,是泛长三角的紧密圈层,已经承担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一级承接地的重要功能,国家也会希望江淮城市群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产业创新、要素配置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在全国性的产业转移、结构提升中起到一个战略支点的作用。因此,“区域创新”将是江淮城市群成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主体功能的一个优势。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