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北国春城”美誉的长春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造就了长春人安逸淡然的慢节奏生活态度。然而,由于能源消费结构单一,采暖季节大量燃煤让这座绿化率居亚洲之首的城市也遭受到霾的侵袭。生活被侵扰的长春人果断采取措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地源热泵技术由此获得推广与普及。 文·丛众 215年前的一个夏日,清朝吉林将军秀林托着书有“铸给吉林新设郭尔罗斯理事通判印”的一纸诏书,长舒了一口气,这个经过长期酝酿,上至嘉庆皇帝,下至朝庭重臣与地方将军反复议论的措置终于尘埃落定。
公元1800年7月8日,为管理“闯关东”进入到蒙古封地的关内流民,清政府正式在新立城设立地方行政机构——长春厅,长春作为一个真正的城市由此发源,或许没有哪座城市拥有如此精确的发生时间。“长春”两字寓意吉祥如意,长存久安,这正是流离失所的人们找到重获新生的“绿洲”时最真实的心愿。
北国春城绿色徜徉 东北平原中部汇集了许多河流,其中较有名气的是3支松花江的支流:饮马河、伊通河和沐石河,由3支河流冲积而成的一块三角洲就是长春。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长春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也为其赢得了“北国春城”的美誉。 长春南接沈阳,北通哈尔滨,是东北经济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虽有交通之便利,长春却并非一个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域,七百多万人口基本是自身繁衍生息使然,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关内流民的后裔。他们今天仍保持着安逸、淡然的慢节奏,其追求安定、和谐的生活态度也深刻地影响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安逸的基础是优良的生活环境。在长春的众多城市名片中,有几个足以引以为傲: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长春没有上海、广州那种被拥挤的道路、耸天拔地的高楼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空气、整洁的街道和随处可见的绿化带。那份舒展和惬意让人们相信,长春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长春是座“森林城”,城市绿化率达到78%,居亚洲大城市之冠。不仅市区内绿树成荫,就连城市周边也环绕着绿色海洋,环城高速公路两侧90公里长、550米宽的绿化带,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主城区东南478.7平方公里的净月新区和净月潭森林公园,拥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宛如一片巨大的“肺叶”,令长春人如同置身森林之中。
能源革命应霾而生 29岁的陈磊毕业于吉林大学,毕业时,他并没有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闯荡,而是留在了长春这座二线城市从事工作,首要原因是痴迷于户外徒步的他,对这里优良的空气环境诚欢诚喜。 然而,2013年年初,长春的空气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被雾霾所笼罩。陈磊在网上查询了长春PM2.5监测数据,2013年1月1日至21日,该市优级空气质量的答卷为零分,良级为3天,其余均为轻度及以上污染,严重污染天数达到7天。天空不再蔚蓝,太阳隐藏在浓雾之后,天地间一片灰蒙蒙,陈磊对“霾”终于有切身的体会。 对长春而言,雾霾产生的原因,除受气象条件影响,不易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外,另一主因在于燃煤量大幅的增加。长春市能源结构单一,主要以燃煤为主,煤炭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比全国水平还要高出10个百分点。2012年,长春市经历了28年来最为寒冷的一个冬天,全市火电行业、供热企业燃煤量大幅增加,新增燃煤量150万吨,整个冬季燃煤量达10年前的2倍之多。 更为严重的是,在长春市区11602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中,有近三分之一并非集中供热,而是依靠小锅炉供热取暖。正是这一座座小锅炉里连续不断的滚滚黑烟遮蔽了长春原本美丽的天空。因此,治霾必先从治理小锅炉入手,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 长春市政府自2013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淘汰四环内及净月区10蒸吨及以下高污染燃煤锅炉。在此背景下,“以电代煤”便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的选择,地源热泵这一绿色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地源热泵技术利用的是地下深层的恒温特性。一般情况下,深层地表水的温度为12~15摄氏度左右,而深层土壤的温度则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地源热泵就是利用热泵系统将深层地表水或土壤中的热量提取并聚集在一起,再以管道的形式分散给各取暖空间,这就相当于安装一个中央空调,将地下收集上来的热量运送到室内。
地源热泵技术优势显而易见,使用电力驱动,对周围环境零污染排放;不需冷却塔,没有外挂机,不直接向周围大气环境排热,不产生热岛效应,没有噪音;一机三用:冬季供暖、夏季制冷以及全年提供生活热水;全电脑控制,性能稳定,可以进行温湿度控制和新风配送。与传统空调相比,这种利用储存于地表浅层近乎无限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技术,可节省运行费用40%左右。
地源热泵崭露头角 其实,早在雾霾肆虐长春之前,当地就已经认识到了地源热泵技术所能蕴藏的巨大经济和环境效益,并开展了大力宣传和推广活动。 2008年,第一个敢于吃螃蟹者终于出现,它就是长春光华学院。该校采纳了长春供电公司的建议,尝试采用冷暖地源热泵技术对游泳馆、食堂进行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同时负担游泳馆热水供应。初尝了“螃蟹”的美味后,该校又陆续于2010年和2013年在2栋教学楼及1栋办公楼推广地源热泵采暖。至2014年,长春光华学院已经收回首次投资的全部成本,此后每年可节省23.32万元。 2015年3月11日,长春供电公司高压用电检查员吴长松再次来到吉林图书馆,帮助他们排查地源热泵设备间内的线路隐患。吉林省图书馆供热面积为6万平方米,是目前吉林省内最大的土壤源地源热泵项目,一个采暖期可节省近1865吨标煤。 图书馆用热需求较为特殊,由于馆内收藏了很多古籍图书,需要恒定的温度才能实现最佳保存。地源热泵系统恰恰完全符合这一标准,它可以通过系统控制来调整收集多少地下热量,进而实现温度调节。吉林省图书馆地源热泵项目采用了全电脑自动监控系统,机房不需固定人员看管,系统在图书馆开馆前半个小时自行启动开始,闭馆后自动进入低温运行状态。
截至目前,长春地源热泵供暖面积已超过100万平方米,越来越多的人在认可并使用着地源热泵技术。通过这种能源替代方式,长春正在践行着“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的承诺。有网络段子云:“长春的冬天是寒冷的,可我们的窗户是双层的,阳台是可以封闭的,家里是二十五度的,羽绒服是加厚的,你说我们为什么不怕冷?我们不是属性高,而是装备好。”相信在今后,长春人民的装备还会越来越经济,越来越环保,它会让长春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