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昆明终于找到了方向。因为对于昆明而言,我无论是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还是市民,都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将生态、文化和创意结合起来,打造“生态之都、文化之都、创意之都”,将极大 地提升昆明的城市品牌。 昆明还是一个世界文化名城。把昆明建成文化都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势,如果我们把文化都毁掉了,那你就是不孝子孙。人什么都可以做,却不能做不孝子孙。创意、创新,是所有文化的一种发展传承方式,今天遇到的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极好机遇。 丹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在2005、2006年接连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人物,并荣获2007年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丹增曾任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委副书记,是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 云南文产与丹增,似乎是一对并生词。 云南文产,发端于2002年,始于2003年。2002年4月,当时调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的丹增,开始“像抓烟草一样抓文产”,将云南文产辐射全省。丹增的文产心得与要领是“发展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这样的思想认识,从省普及到州市再普及到县区,很多文产官员也因此重视起文产,从而全省兴起将文化发展成为一个地方支柱产业的现象。2005、2006年,丹增接连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人物。 2007年,丹增退休后,提出一个新观点,“领导是要退休的,而从事文化却永远不会退休。”作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他又拿起了手中的笔,开始笔耕不辍。 丹增的散文作品《丙中洛素描》、《香格 里拉》问世后,点击率不断飙高。从他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他思想的博大与生活的乐趣,感觉另一个丹增出现了,不过依然还是那样地平易近人,谦逊。 他自称普通市民,但话中的观点却无不饱含智慧。 “昆明的自然条件足以成为生态之都” 时光过去多年,精神矍铄的丹增要继续讲文产,这让“昆明建设民族文化创意之都”高端论坛现场的听众们很兴奋。再次聆听丹增演讲,很多人感觉“好提神”“好受益”。 “这次的论坛,我一看名单,响当当的。他们都是国际知名的名家,一般情况下,这些专家是八抬大轿都请不来的。”丹增开场的这句话引来一片掌声。 丹增继续说他的感受,“我在想,我这次来,致辞是不妥当,我不是领导。演讲呢,我在专家面前,又有些自知之明。想来想去,我作为一名普通市民,讲一点我对生活在昆明13年的感受吧。算是跟大家聊聊。” 丹增接下来直奔主题“城市与文化”。他表示,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之都是昆明的发展方向,昆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值得从生态、历史文化等方面深入挖掘。 “昆明要建成什么?这是700万人口的期望,也是全部春城人民的希望,找准昆明发展的方向与定位,这很重要。这一次,昆明终于找到了方向。因为对于昆明而言,我无论是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还是市民,都有着很深的感情。这样昆明可以是生态的、文化的、创意的,如果把昆明建成一个民族文化创意之都、生态之都,昆明人民是享福的,也是昆明的领导对人民的一个交代,因为昆明正如我的文章《昆明印象》那样,它是大自然造物对我们的恩赐,居住在昆明的人,首先要感谢大自然给了大家四季如春的气候环境。” “如果把文化毁掉了就是不孝子孙” 丹增在论坛上说,昆明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文化名城,今天的昆明陆军讲武堂,是培养多位元帅的摇篮之地,还有西南联大也曾创下了无数个辉煌。
丹增说:“昆明还是一个世界文化名城。把昆明建成文化都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势,如果我们把文化都毁掉了,那你就是不孝子孙。人什么都可以做,却不能做不孝子孙。创意、创新,是所有文化的一种发展传承方式,今天遇到的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极好机遇。” “2002年,我开始在云南工作,那时候,全省开始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我那时最大的阻力,就是各单位领导不理解、不明白文化产业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文化发展的阻力。于是,我组织16个州市开培训班,市长培训班、县长培训班,123个县市的书记会,给他们开会讲文化,这才打开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我看,在中国,要做一件事,只要领导重视,没有做不了的事情。” “云南的文化,当时是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坚定的支持,放手让我放开地干,才得以做出点成绩,我无所顾忌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如果那时候一、二把手不支持,我也就偃旗息鼓了,因为我是一个有经历的人,也是一个有所顾忌的人。” “所以,我想,昆明要建设民族文化创意之都,就先把文化资源梳理好,然后想好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这条路是对的,就要想办法走下去。” 论坛之对话 传媒业不可彻底市场化 云信:最近您都在关注些什么? 丹增:我最近写作花了些功夫。还有,享受退休后的生活。你是知道的,文化之人是不会退休的,我改不了每天看看书的习惯。当然,云南文产,我是始终在关注它,它也越来越有活力。 云信:您在发言中说,您的作品《西南联大奇事录》获了个大奖,请详细说说这个? 丹增:这个作品的作者是张曼菱,她以前拍过《西南联大启示录》,后来我跟她合作,拍摄《西南联大奇事录》,算是那个作品的后续篇。当年西南联大的学者教师们的生活与故事,这些在今天看来,要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境界与胸怀。 云信:您的散文《昆明印象》获第十届云南日报文学奖特别奖,您这篇书写昆明的云、树、花、水、人的作品,是怎样展现昆明人文的? 丹增:《昆明印象》告诉你一个关于你的城市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按时序从今天追述到1200年前;也可以从800年前一位云游法僧在官渡建造十相自在塔永久地祈福这片乐土,讲到这个世纪某日西山日出的万千气象,随意截取一个片段,都有彩云般的绚丽、露水般的清澈。这一切都与生命本真相关,大家要倍加珍惜。可见我对昆明的了解与爱。 云信:如今传媒文化产业日益走集团化道路,但是竞争却进入白热化阶段,也因此,不少传媒走入实体业,并且在文化产业的道路上有些艰难,对此,您有何建议?
丹增:传媒不能产业化,如果一个国家,其执政党是需要舆论传媒工具的,如果彻底的市场化不可取。但是让其中一部分进入市场,包括订购业都是可以走市场的。不过,传媒不能以暴利为目标,得以服务为主,不能只考虑生存与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