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字经济 > 数字技术 >

从“好人现象”到“好人效应” 萍乡打造独特城市品牌

时间:2014-06-10 17:0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张雪 海波
萍乡街头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
从“好人现象”到“好人效应”
萍乡街头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
采访嘉宾
采访嘉宾
“最美萍乡人”颁奖活动
“最美萍乡人”颁奖活动
志愿者服务小屋
志愿者服务小屋

  嘉 宾
  吴运波 萍乡市副市长
  陈光军 萍乡市文明办主任
  吴丽华 莲花县琴亭镇社区主任
  张 鹏 芦溪县南坑镇窑下村村干部
  毛 婷 萍乡市星河投资有限公司
  主持人:本报记者 张 雪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老人时,亲切地称她为老阿姨。在萍乡市,我们不仅有一位全国人民都尊敬的老阿姨,还有许许多多像龚全珍老人一样的好人。近年来,萍乡市共有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3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当选“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1人当选“温暖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形成了萍乡特有的典型群体现象。
  “好人现象”引发“好人效应”。从一个“好人”的凡人善举到一群模范的身先士卒,从一座城市的“好人”频出到整个社会的崇德尚善,萍乡正把“好人”道德建设作为立市之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不再只是个人的追求,更成为城市的品格与前行的力量。
  好人现象 一个城市的内在文化
  画面一:5月21日,在萍乡市莲花县琴亭镇“龚全珍工作室”,80后村干部刘君娟谈起龚全珍老人,激动地说:“她是我的偶像!”她说,龚老虽然已90多岁,但只要有空,就会到工作室跟乡亲们聊家长里短,和社区干部聊工作,龚老总是一脸微笑,和蔼可亲,但做起事来十分认真。“在龚老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也慢慢上手,为群众处理一些事务,希望能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吴丽华:莲花县已建立27个“龚全珍工作室”,遍布全县每个乡镇和县城,成为群众的避风港。现在萍乡市也在推广“龚全珍工作室”的做法,全市在各个行业部门共设立300多个龚全珍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学习龚老的精神,为群众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
  画面二:5月22日,残疾人胡启初像往常一样独自驾驶轮椅,在乡间小道上走了3公里来到芦溪县南坑镇希望小学的“杜鹃花小屋”,和他相约至此的还有十多位热心志愿者,他们和孩子们一起看书、唱歌、跳舞、做游戏,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
  张鹏:胡启初自幼残疾,但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2012年,他还为留守儿童建立了“杜鹃花小屋”,帮助孩子们疏导情绪,辅导孩子学习,帮他们和父母建立更多联系。他的义举感动了很多人,我们成立了启初关爱志愿者协会,有300多名志愿者加入了胡启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行列。
  陈光军:萍乡涌现了一大批可圈可点的好人,如全国道德模范,扶贫助困60多年的龚全珍老人,参与了国际志愿服务的全国优秀志愿者叶琼穗,江西省道德模范、爱心企业家赖开洪,“一家三代世袭志愿者”的段华胜,关爱留守儿童的“杜鹃花小屋”创始人、“萍乡保尔”胡启初,帮教刑满释放人员的“爱心妈妈帮教团”领头人陈淑兰等。
  同时,这些好人也发挥了带动和集聚效应。胡启初带动300多名志愿者加入他的行列。年过花甲的流动电影放映员彭海明,为山里乡亲放了30年电影,如今他的儿子儿媳接过他的放映机,要把他的事业延续下去。芦溪县共建立了160个“杨斌圣工作室”,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民心民生互动平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市已有“社区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V屋”、“爱心小屋”、“爱心驿站”、“守望之家”等160多个。
  在萍乡,你可以感受到,好人现象已成为城市的内在文化,一种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勤于本职、乐于助人的社会精神。
  好人好报 一种时尚的道德标杆
  画面三:强者的爱心让人感动,弱者的爱心让人震撼。5月23日,在萍乡学院演播大厅,2013“最美萍乡人”年度人物颁奖活动正在进行,最高的礼仪,最热烈的掌声,最美丽的鲜花送给我们身边的萍乡好人。那些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只要有爱心,就有资格获得社会的礼赞。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萍乡好人成为一种现象,为什么好人现象在萍乡如此突出呢?
  吴运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品牌,我们希望萍乡好人成为我们这个城市的品牌。让“好人现象”激发出“好人效应”,而通过社会回报机制放大扩散“好人效应”,这或许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突破口。目前,我们已建立“萍乡好人库”,将部门、单位评选的优秀党员、教师、志愿者、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纳入库中;鼓励各县区、单位积极发现发掘、推荐身边好人,在萍乡日报、萍乡文明网开设了“最美萍乡人”推荐平台,借助新闻媒体发现好人,在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立“最美萍乡人”推荐箱,发动人民群众主动发现推荐身边好人,在此基础上,将全市推荐评选出的“最美萍乡人”作为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推荐和社会宣传的重点,争取更高荣誉。
  陈光军:要让好人文化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必须建立好人成长的激励机制、长效机制,从而,萍乡在全社会树立好人有好报的正确价值导向。萍乡市通过社会捐赠、募集的方式,建立了“好人帮扶”专项基金,对“最美萍乡人”年度人物、提名奖及季度人物,对生活困难或因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好人,以及需要帮扶的对象,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或资助。此外,市文明办还组织志愿者、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通过资助捐助、结对帮扶等方式,及时对困难的好人提供关爱救助。比如,获得荣誉的萍乡好人,不仅在媒体上被宣传赞扬,还可以得到包括保险、体检卡、乘车卡、阅读卡等众多的优惠,让大家感觉到,好人真的有好报,以此来深化“好人”评选,放大“好人”效应,“最美萍乡人”推荐评选活动已成为萍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
  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使一座城市逐渐形成争做好人的道德风尚。好人,应该得到社会尊敬,得到社会赞扬。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就会在人们心目中树起触手可及也可学的道德标杆,争做好人将成为一种时尚。
  好人城市 一项专业的服务精神
  画面四:在公园路、萍安大道、跃进路“公益广告一条街”上,道路两旁650个灯箱全部张贴公益广告,成为萍乡一道亮丽风景线;城区50余个工地约1.2万平方米的围墙穿上了公益广告“文化衫”, 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分别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的内涵和意义,向市民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成为宣传城市文明的新窗口 ;主干道、公园、广场、车站、窗口、服务大厅、剧场、赛场、街巷、社区楼道的“遵德守礼”提示牌宣扬爱护环境、文明礼让,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市民文明修养。
  主持人:上马公益广告有时会影响商业广告,萍乡市如何看待商业广告的损失?
  吴运波:“讲文明 树新风”的公益广告伴随着萍乡市民,对于促进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良好文明风气的形成,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和道德素质至关重要。萍乡市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单、广告牌、公交站亭灯箱、道路交通电子显示屏、公交车身、出租车顶电子屏等多种途径和载体,以及电话彩铃、手机短信等新型媒介,广泛发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标语和公益宣传广告。公益广告宣传遍布萍乡每一个角落。据统计,全市设置户外大型公益广告牌428块、公益广告灯箱650个、建筑工地围墙公益广告约1.2万平方米、“遵德守礼”提示牌约5000块,印制发放公益宣传海报4000套;全市所有媒体、网站、微博都开设了公益广告宣传专题专栏;去年,媒体共计播放公益广告32313次、12544分钟,报纸刊登公益广告100余整版,做到了公益广告宣传覆盖全城。
  陈光军:为了推进公益广告,政府在财政上大力支持,设立了专项宣传经费,今年仅中心城区的公益广告,政府就投入300万元。从目前来看,商业广告至少损失100万元以上,明年我们对商业广告还会继续控制,要求企业在投放商业广告的同时,按比例投放公益广告,所以明年商业广告的收入损失会更明显。但我们相信,社会正能量放大之后,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可观。
  毛婷:作为企业,政府要求公益广告全覆盖,肯定会冲击到商业广告。我们公司的楼盘围挡有1000平方米广告面积,全部做成公益广告,损失40万元。但上了公益广告,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企业形象宣扬出去了,也是宣传我们的品牌,而且效果更好。
  画面五:打开“萍乡市志愿者服务网”,可以在“志愿项目活动”中查询到将举办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对服务内容和要求都有明确规定,志愿者可以点击报名,达到一定的人数,则不再接受报名,志愿者可以选择其他项目。“萍乡市志愿服务网”是全省第一个志愿服务孵化基地。
  主持人:志愿者服务长期存在管理松散的问题,大多是零星开展,队伍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和协调统筹。很多地方都报道过五六批志愿者节日里同时到一个敬老院服务的情况。为此,萍乡如何实现志愿服务的专业化?
  陈光军:截至目前,全市有志愿服务队伍260余支,志愿者人数达9.4万人。在抓好志愿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萍乡市注重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规划引导。一是开展志愿者培训,通过聘请专家讲课或优秀志愿者经验介绍等方式,培训提升机构组织和个体成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二是对志愿服务队伍发展方向提供规划指导,提升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三是为公益组织提供项目设计指导,推介志愿服务项目,积累志愿服务实践经验。通过培训培育、规范引导等方式,建立、推动各类志愿服务社会组织搭建内部管理体系,实现自主运行、自我管理、专业化发展。
  全市打造形成“两大N小”工作平台。“两大”即“萍乡市志愿服务中心(基地)”和“萍乡市志愿服务网”两个大平台,负责协调全市志愿工作和开展志愿组织孵化、志愿者招募、志愿项目对接等工作,使全市的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融为一体。“N小”即志愿服务常态化的若干个阵地,目前已经形成了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志愿服务站”,面向社会群众的“志愿服务V屋”、“爱心小屋”,面向环卫工人的“爱心驿站”,面向留守儿童的“守望之家”, 以及配合城区文明创建的“文明交通示范岗”等6个小平台。
  《江报直播室》是江西日报和大江网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一个报网互动视频直播栏目,为进一步加强与网友、读者的互动,我们真诚地向你征集话题,并希望得到你的意见与建议。联系电话:13870697972。
  登录大江网(http://www.jxnews.com.cn),即可在网上收看本期《江报直播室》的实况。
  文字整理、摄像:本报记者 张 雪 摄影:本报记者 海 波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