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字经济 > 数字技术 >

河套文化 一张底蕴厚重的城市名片

时间:2012-09-27 14:30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梁海龙 韩继旺

  河套地区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最早有古人类生活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孕育河套文化的摇篮。“原角恐龙地、智人转折点、万年岩刻群、北方古铜都、长城博物馆、河套文化源”,正是对此的形象描述。

  9月8日,在第9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荣誉大典暨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上,由巴彦淖尔市与上海智尊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39集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喜获优秀电视剧奖殊荣。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一段平凡人物的传奇,一个农民英雄的传奇,剧情紧凑,场面壮观。

  该剧自今年3月19日播出以来,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让全国的观众充分了解了河套平原的风土人情,领略了河套人民的勤劳智慧。并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以一流的创作班底、强大的演出阵容、高超的摄制手法推出的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

  城市因为文化而有内涵。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以弘扬河套文化为重点,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市为目标,集中财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内外兼修不断打造河套文化新名片。

  从大型系列历史考古纪录片《河套长烟》,到大型电视纪录片《大河套》;从近代历史电视剧《我叫王土地》,到走上金鸡奖颁奖舞台的电影《蓝学校》;从充满河套风情的电影《双明的心结》,到大型岩刻情景史诗《阴山·古歌》……

  一张张靓丽的文化新名片,大大提升了巴彦淖尔这座新兴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化精品涌春潮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这首改编自乌拉特民歌的经典歌曲《鸿雁》经过额尔古纳乐队的真情演绎,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2009年,从乌拉特草原走出去的蒙古族歌手呼斯楞在人民大会堂向胡锦涛主席和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献唱《鸿雁》,让乌拉特民歌名动八方。

  2011年,乌拉特民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4月,乌拉特民歌走进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演播厅,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它的独特神韵与魅力,天籁之音又一次叩动了人们的心弦。

  今年8月份,在自治区文化厅、包头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上,巴彦淖尔市民族歌舞剧院创作表演的大型二人台现代戏《月照金河套》荣获一等奖和唯一一个优秀创作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巴彦淖尔市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优秀河套文化,制定出台《巴彦淖尔市关于进一步加强艺术创作生产的意见》,立足河套文化特色,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鼓励和扶持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体现河套文化特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艺精品。

  有了肥沃的艺术土壤,一大批精品力作应运而生。

  先后创作了歌曲《沙窝窝》、《甜蜜的巴彦淖尔》、《八百里河套是我家》、《草原》,舞蹈《月》、《阴山岩画·生命之光》、《乌拉特儿女》、《圣牟纳颂》、《巴彦淖尔情愫》,戏剧《乌兰图克》、《真情》、二人台数板《王婆骂假》以及大型情景剧《阴山·古歌》、《鸿雁》等一批具有河套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2004年以来,各类艺术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70多项。其中,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1项、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8项、萨日纳奖8项。以郭增源、陈慧明为代表的一批农民作家创作生产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巴彦淖尔“农民作家群现象”引起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的关注。

  文化阵地遍城乡

  文化惠民的阳光,照射着巴彦淖尔城乡的每一扇门窗。

  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巴彦淖尔市采取政府投入、争取上级投资、资产置换、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共投入建设资金3亿多元,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苏木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农村电影放映、草原书屋、体育场和体育中心、农牧民体育健身等惠民工程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9月19日,总建筑面积6.47万平方米的巴彦淖尔市文博中心投入使用,这是一座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群艺馆、歌舞剧院、音乐厅、科技馆、少年宫、书院、画院、行政事业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大型公共建筑。

  同日,河套文化博物院暨内蒙古河套文化艺术中心正式落成,这是中国首个以文化丛命名和展示的博物院。其基本陈列,将古往今来的河套人文历史融于一炉,提炼凝聚,分成文化生态篇、先人演进篇、岩刻春秋篇、青铜铸史篇、长城嬗替篇、水利开拓篇、文化升华篇七大单元,展出文物近5000余件(套),图片523幅,制作景观54处,集中展示了河套文化萌生、发展、成熟、兴盛的历史全貌,是河套文化的一部立体百科全书。

  这些大型文化设施的投入使用,成为巴彦淖尔市弘扬河套文化的新高地。

  目前,河套文化演艺广场、新闻大厦也已投入使用,市广播电视传媒中心、体育场等项目已经启动建设;相继建成了五原县博物馆、烈士陵园,杭锦后旗文化科技会展中心、奋中体育场,乌拉特后旗文体中心、体育馆、同歌同乐景观河,乌拉特中旗文体中心、哈撒尔广场,磴口县博物馆、乌拉特前旗文体中心等30多处旗县级文体设施。

  为满足基层群众迫切的文化需求,基层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建成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33个,行政村和社区基层服务点756个,改扩建乡镇文化站61个,完善、新建村社文化室、文化大院(户)486个,草原书屋、万村书屋等647家,农牧民体育健身广场6个,农牧民健身工程点127个,初步建立起市、旗县区、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四级文化服务体系。如今,巴彦淖尔市170万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精气神越来越足。

  文化品牌传四方

  几千年来,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和兵团文化在河套地区聚集、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体系——河套文化。

  在这个文化宝藏中,蕴藏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山花般散布的阴山岩画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画宝库之一;横亘在阴山之中和乌拉特草原上的四条长城及众多烽燧记录着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阴山中的高阙塞、鸡鹿塞、光禄塞以及乌拉特草原上的每个障塞城堡都遗留着许多与战争、和解有关的远古故事;遍布乌兰布和沙区的古墓群及河套平原上的古城遗址,都似乎在以不同的方式述说着往昔的繁荣,这里出土的两千多年前汉代酒鼎中尚存的烧酒,更是古代河套农业文明的佐证。解放前的走西口,新中国成立后的内地支边、兵团屯垦、知青插队,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河套文化在博采众长中升华,化他为我,异彩纷呈,呈现出文化的交错、融汇与和谐,体现出深厚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广泛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汇聚力和孕育力。

  从2005年以来,巴彦淖尔市积极围绕地域文化特色,培育打造河套文化优势品牌,在国内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深远影响。

  该市先后举办了八届河套文化艺术节和河套文化研讨会,邀请了30多个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参与河套文化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对阴山岩刻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并启动了阴山岩刻申遗工作。组织开展了各类大型文体活动100多项,特别是开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此为引领,示范和带动了农牧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军警营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全市各旗县区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企业赞助”的河套文化建设新格局。

  在激励一代又一代巴彦淖尔人积极投身地区建设发展大潮的同时,河套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充实和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彦淖尔各族人民在经济极其困难、环境极其恶劣、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在仅靠人挖肩挑开挖全长230公里总干渠和257公里总排干的过程中孕育形成伟大的“总干”精神,成为当前巴彦淖尔各族干部群众学习践行的重要载体。

  巴彦淖尔不仅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俗文化,而且地形、地貌独特,这里不仅有辽阔的河套平原、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美丽的乌拉特草原,还有雄浑壮美的阴山山脉、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塞外明珠乌梁素海……堪称“世界地质公园”。

  2010年以来,该市先后吸引了7个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39集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已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热播。配合完成了《黄河女人》、《全二平的马拉松》、《蓝学校》、《红头绳》、《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西口情歌》等多部影视剧和电视纪录片《大河套》的拍摄工作,形成了影视剧在巴彦淖尔市集中拍摄的热潮,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前,巴彦淖尔市正大力开发体现河套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加快河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对接,重点打造的东西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已经成型。

  “十二五”期间,巴彦淖尔市将实施“艺术明珠工程”,继续坚持“创”、“推”结合,重点在创作生产精品剧(节)目上有新突破,促进河套文化产品的增量提质。重点组织好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精品的创作生产,集中力量打造和推出一批名作、名人和名团。力争到2015年,至少有10部优秀作品在国家和自治区获奖,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每年演出900场以上。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