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字经济 > 数字技术 >

“三大困境”决定西湖模式无法复制

时间:2012-07-11 09:03来源:齐鲁网 作者:为之

  今年是西湖免费开放的第10个年头。10年间,旅游总人数从2002年的2757.98万人次旅游总人数达到2011年的7487.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191亿元,是2002年的四倍。有人将杭州实施西湖免费开放的10年概括为名利双收,"挣了票子,撑了面子"。然而在西湖逐步增加免费景点的10年间,"西湖模式"却鲜有效仿者。与此同时,国内景区正经历着多轮门票价格上调,几乎每有景区涨价,人们就会想起:西湖的免费模式究竟能否复制?(《齐鲁晚报》)
  公共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既需要市场化经营管理,又需要政府的政策性监管。事实表明,西湖景区免费模式的成功运行,不但源于城市旅游营销的策略,还在于该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就其成功经验来看,当前我国旅游区至少有以下三点不符合西湖模式的复制条件。
  首先,西湖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因素无法复制。纵观我国大部分景区,有的是近年来凭借着炒作和过度开发所塑造,不仅缺乏一定的人文因素和自然环境,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业也没有得到有效跟进。一旦门票实行免费,不仅不能带动周边的服务、餐饮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增加景区的管理成本,进而从其他渠道把成本转移到游客身上。而西湖坐落在被称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城区,自古以来可谓是知名度高。而且面临着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带,不仅交通、服务等配套设施完备,而且能够引起大批的游客。
  其次,我国部分景区各方利益错综复杂。旅游公司、当地居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是否平衡一定程度上决定该景区是否具备免票的能力。近年来,三亚等地的突出表现的宰客现象就能表明这点。过度的开发使得旅游公司赚取了大量的钱财,而当地居民的收入其实并没有增加,畸形的发展最终埋单的还是消费者。而西湖模式的成功运行,则是一方面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用市场运作而来的收入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还理顺了景区养护单位与政府、企业、游客之间的利益关系,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这一点,国内部分景区显然为能够进行有效协调。
  其次,部分景区发展陷入"杀鸡取卵"模式。粗放式经营,单一的经济产业结构和滞后的服务市场,更使得门票经济作为谋求地方收入的重要手段。景区的过度开发和旅游收入和地方经济挂钩的"短视"的现状。都不可能让地方政府放弃旅游市场这块蛋糕,而且也无力改变粗放式的旅游经营环境。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大部分景区不仅面临着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先天的发展不足的条件,而且后天发展也面临着旅游开发畸形膨胀的现状。所以说,西湖模式没有大范围的移植复制既有自身的原因,但也暴露出各地旅游景区所面临的一些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要想通过免票模式带动旅游的综合收入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我国大部分景区所存在的问题。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