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外出调研来到上海,特别聚焦城市治理问题,要求上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已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和现代化建设引擎,地位举足轻重。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治理所具有的分量,同样举足轻重。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这既是衡量城市品质的指标,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发展的基础。超大城市治理,因其复杂性、前沿性、系统性,成为城市治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级的难题。在这方面率先探路、创造经验,是上海自身能级和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排头兵、先行者”成色的重要方面。
对上海的城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寄予厚望。他曾多次提出,上海要率先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亦曾形象地要求,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这些方面,上海有自己的特点,取得过不少成功的经验,也需进一步探索突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将中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就城市治理而言,紧盯“效能”,也是当下一个重要的方法论。
现代化的城市治理,归根到底要让城市运行体系高效运转,让各类资源要素高效配置,让各类主体在城市中积极、主动、顺畅地协同创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紧盯效能,意味着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都要着眼效果、立足问题、紧扣需求,用相对可控的成本实现最优的效果。这就需要调动城市治理各相关方的有机参与,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并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流程设计、工具设计、方法设计,用及时到位的改革,疏通运转体系中的各种堵点,让治理更为顺畅。
高效能的城市治理,无论是进行具体的公共决策,还是研发决策工具、设计制度体系、打造治理平台,一个关键,都是要时刻讲究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民心导向,体现显著的“用户思维”,抓住重点环节精准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指出,要抓一些“牛鼻子”工作,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些要求,明确点出了推行城市治理应有的目标取向。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归根到底在解决城市治理中的现实问题,用实效体现绩效,用实效提升效能,用实效赢得人心。
而何为“现实”,何为“有效”,人民群众、市场主体作为“用户”的需求和评价,无疑是最好的标杆。总书记特别点到了上海正在着力打造的“两张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并鼓励上海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设计并打造“两张网”的初衷,就是解决过去信息分散、管理多头带来的治理低效与失焦问题。整合分散系统的背后,不仅是具体事务上的“捏指成拳”,更是一套深层次的机制改革与流程再造。要评估其效能高下,最好的办法,显然就是看“用户”的反馈,看是否做到了“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其他种种治理事项,也应当秉持同样的思路。而一旦将“效能”作为聚焦重点,很多工作的观念变化、方法变化、手势变化,都会显得水到渠成。对各级政府来说,该精简的流程要果断精简,该引入的多元主体要大胆引入,该办的为民实事要用心办、及时办、高质量且富有创造性地办,这些都是提升“效能”的应有内涵,也是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