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美慧 范海杰 当人们谈论徐州时,人们会谈到什么? 人们常会说,这是一座有着6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它因此被冠以“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的称号;人们也会说,这是一座经历过凤凰涅槃的城市,从曾经的“煤都”变身生态绿色城市,并刚刚在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荣登榜单第36位;人们还会说,这是一座“情义城市”,这里涌现出90多位“中国好人”、100多位“江苏好人”,爱心相伴、温暖相助的故事几乎每一天都在这里上演…… 我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源于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 城市形象与品牌的塑造,往往来自于媒体的传播和引导。 当我们回望近70年来徐州走过的历程,仿佛就是一本厚重而泛黄的历史剪报。从66年前诞生的徐州日报,到6年前组建的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一路风雨同行,这家“全国地市报十强”品牌媒体早已与这座苏北名城的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媒体,如何塑造城市的品牌魅力?城市,又将怎样哺育媒体?5月17日召开的“城市品牌与传媒发展研讨会”上,我们寻找答案。 从这里,看到楚风汉韵之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2000多年楚风汉韵,赋予徐州“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历史美誉,让汉文化的风韵传扬世界。“云容容兮龙蜿蜿,山有石兮水有澜”,碧波盈盈的云龙湖见证过77年前徐州会战的悲壮战歌,钟灵毓秀的云龙山记录着徐州人“石头上种出森林城市”的勇气与壮举,而这一切,都在徐州日报的白纸黑字中被无声记录下来。 媒体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0多年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记录着徐州文化的历史进程,它既是一个强大的传播载体,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着汉文化、彭城画派、徐州文博会、博物馆文化、好人文化等城市特色品牌;它本身更是一个强大的文化品牌,在短短六年间先后斩获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奖、中国地市报十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诸多殊荣,在全国传统媒体阵营中脱颖而出,一路创造精彩传奇。 以《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彭城周末》、中国徐州网、彭客网、快哉网、淮海传媒、徐州手机报、徐州数字报、徐州通、《领跑生活》杂志、户外传播平台、官方微博矩阵、微信公众平台和电子阅报屏为重要平台,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已构建起全天候、全时空、全媒体的新闻资讯传播集群,实现了由“报办报社”到“集团办报”的彻底转变,在全国范围内树起了一面转型改革的旗帜。而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的最终目标,是秉持“当好新闻宣传主力军,争做文化产业领头羊”的发展宗旨,将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建成一个现代文化传媒集团。 今天,人们所感受到的楚风汉韵,早已不仅仅存在于报纸上的文字和图片。若你希望在墨香氤氲的雅文中体味悠悠古韵,你可以翻开《徐州日报》、《都市晨报》或《彭城晚报》的副刊版;若你喜欢在碎片化的阅读中了解徐州,看到最新举办的画展、文艺座谈会等信息,你可以关注三报的微博微信;当然,若你想要一睹大师风采,可以到云龙湖畔的艺术馆去转转。 5年前,兼具收藏、展览、交流、交易功能的徐州艺术馆正式运营,承载着建设书画徐州、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使命,以“媒体运营、政府补贴、社会参与、文化共享”的运作模式,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全国艺术家向往的艺术殿堂,更成为徐州这座古城的文化地标。 从这里,感受转型腾飞之力 5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综合竞争力城市前50强中,徐州位列第36名。 报告副主编王雨飞介绍,城市竞争力是经济竞争力、宜居宜商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从一个落后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到如今的生态宜居之城,徐州正在一步步实现着自身的华丽转身。在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的实践中,徐州市坚持把“三重一大”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牛鼻子”,坚持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坚持把增进百姓福祉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呈现出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化的趋势,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一支,本身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承担着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繁荣的责任。在增强徐州城市竞争力、提升徐州城市形象、塑造和推广徐州城市品牌的历史进程中,处处活跃着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的身影: 现代数字印刷出版基地规模初具,第一期投资4000万元引进的德国高宝半商报型产品印刷生产线,已投入生产运营,印刷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继成功代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之后,又成功代印《新华每日电讯》,引进运用ctp技术,推动报纸印刷全部进入数字化时代; 2014年11月,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发起并筹建徐州电子商务协会,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合力营销、培训人才,为会员单位拓展企业发展的新空间、品牌推广的新渠道,打造新一轮电子商务发展大潮中的联合舰队; 2014年10月,集团与多家报业集团联合牵头发起组建中国报商联盟,200多家报社纷纷响应,搭建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营销平台,实现从同行(háng)到同行(xíng)、从各自为营到携手共赢的经营模式转型,努力闯出一条适合当下报业多元发展和跨界经营的通道。 从这里,触摸情义徐州之魂 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徐州的城市性格,你会想到哪个词? 与会专家们不约而同说出四个字——情义徐州。 与“情义徐州”同时被人们记住的,是“好人精神”。十年时间,徐州“好人”从一个指代荣誉的名词,发展为一个象征精神的城市品牌。 翻开近十年的徐州本地报纸,打开中国徐州网的“徐州好人榜”、“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创建进行时”等专题栏目,点开微信微博的身边好人事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绿化荒山”的刘开田、“自掏腰包建桥”的张广之、“六十四载孝婆百岁”的张公兰、“一诺千金,守墓终生”的贺思群、“舍生忘死,见义勇为”的夏爱民、“矢志助残,大爱无言”的张辅世、“为掩护战友以身殉职”的警察黄升……一个个好人的感人事迹,犹如一座座道德丰碑,映照出有情有义的徐州精神。截至今年2月份,我市已有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人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89人当选“中国好人”,104人当选“江苏好人”,“中国好人”上榜人数连续两年、“江苏好人”上榜人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一座城市的灵魂与性格,由其历史、记忆、文化积淀而成,而城市性格的展现,则以媒体为主要载体和展示平台。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不仅承载着“情义徐州”城市精神的发扬和传承重任,更以自身实际行动参与到这一品牌的塑造和推动中,构建起一种与城市性格相同的传媒品质。 报业集团爱心助学团队连续11年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让1700多名寒门学子幸福圆梦,团队入围“中国好人奖”,荣登“江苏好人榜”。集团还成立徐州公益联盟,整合徐州公益资源,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与央视联手举办“温暖中国·寻找身边的好人”徐州地区选拔活动,极大地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历历细数,爱心助学、彭城好人、慈善拍卖、冬日暖阳、文明闪客、爱心点对点……徐州报业传媒旗下的公益活动品牌,早已深深根植彭城百姓心中,成为彰显这座城市情义之魂的高昂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