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字经济 > 数字产业 >

巧用城市文化“名片” 提升城市“软实力”

时间:2014-09-26 17:2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何德敏

□南充日报评论员何德敏

前天晚上,市北部新城核心区人民广场成了歌的海洋。第四届中国(南充)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支合唱团在这里赛歌,为南充人民献上歌的盛宴。听到精彩处,市委书记刘宏建与观众一起忘情地鼓掌叫好。

刘宏建说,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已成为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叫得响的“名片”。是的,到如今,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内容越来越精彩,影响力越来越大,“艺术味”和“节味”越来越浓。回顾嘉陵江合唱艺术节的成功举办,除了市委、市政府的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合唱艺术节所具有的时代性、群众性、开放性。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每一种文化艺术形态都与人们所处时代,与人们的生活、情志息息相关。从《诗经》到“乐府”,从汉赋到唐诗宋词,莫不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歌唱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愿望。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可说是应运而生,“生”逢其时。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历来是艺术大家庭的一对“冤家”。高雅与通俗,总是在“分”与“合”中循环往复。当歌唱成为群众一种内在的需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标签已不再重要。嘉陵江合唱艺术节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歌者,还是听者,一样为歌而迷、为歌而“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的意义,在于为他人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为自己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结果只能走向死胡同。从一开始,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就面向全国,着力办成一个开放型的、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事实证明,这样的思路是成功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歌唱而与南充结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歌唱而认识南充、了解南充并爱上了南充。

歌声飞扬,旋律美妙。我们为歌而欢,为歌而醉。但身为南充人,我们似乎还应该想到,如何才能利用嘉陵江合唱艺术节这一城市文化“名片”、这一重要文化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南充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提升城市“软实力”,为南充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加广阔、更加有利的空间。

巴黎服装秀、米兰时装周、慕尼黑啤酒节、青岛啤酒节……当一个城市与“节”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追逐的目标,成为人们抹不去的记忆,意味着这个城市不光拥有了骄傲的资本,更有了巨大的吸引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所在。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嘉陵江合唱艺术节虽然越来越“叫得响”,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我们还应当有更大的“野心”,应当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多,使之真正转化为助力南充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立足艺术节,扩大影响力。“艺无止境”,进一步提升合唱艺术节的质量和档次,让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合唱艺术团加入嘉陵江合唱艺术节,是一个不变的方向。但我们不能止于此。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创新思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扩大合唱艺术节的影响力,应当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创新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合唱艺术节、喜欢合唱艺术节、参与合唱艺术节;应当加强配套,留存、利用合唱艺术节的相关资料,使每一届艺术节不因歌声的消散而止息,使之成为“永不消失”的歌声,成为完整的、可以触摸的、可以持久玩味的“记忆”。

依托艺术节,增强吸引力。艺术节自有其自身价值,这是不容否认的。但是,我们还应当充分依托合唱艺术节,提高南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举办合唱艺术节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市民素质,建设文化南充、魅力南充。
    国际新闻联盟中国城市频道 中国规划网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