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落下帷幕,对于天津市规划展览馆的工作人员来说,这又是一个紧张、忙碌的节假日。
“短短三天的时间,我们接待了12000余名观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让天津成为越来越多游客选择的目的地。而规划展览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站,他们来到这儿,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市规划展览馆综合部副部长吴莹说。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本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着力推进重点地区建设,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载体功能,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
规划先行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开展了天津市重点规划的编制和完善提升。
2009年,《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经过反复研讨和科学论证,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焕发出全市人民巨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踊跃建言献策。这份凝聚民智民意的蓝图,对城市发展方向、空间布局结构等重大问题做出展望和安排,确定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为天津更好更快发展进一步打开了承载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150天、119项重点规划,对于当时的一幕幕场景,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师武军依然历历在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08年7月成立了市重点规划编制指挥部,打破按层、分级编制规划的传统思路和工作组织方式,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了大规模、集团式规划会战,用150天时间高质量、高水平地形成了包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区县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专项规划、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在内的119项规划成果。”
五年来,这119项规划已经有一半得以实现,剩下的正在或即将变为现实。
夯实基础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2008年4月,天津机场扩建一期工程正式交付使用,旅客年吞吐能力突破千万;如今,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中。
2009年9月,津湾广场一期正式开街,成为本市又一高端商务商业聚集区。
2010年10月,天津大道正式通车,中心城区到滨海新区可在半小时内通达。
2011年6月,天津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天津南站随京沪高铁的开通正式投入使用。
2012年4月,天津文化中心大剧院迎来首次正式演出……
五年来,天津市民见证了一个个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项目涵盖涉及民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城市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日渐提高。如今,“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格正在逐步形成,与悠久的城市历史和文化底蕴相得益彰。
五年来,本市城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累计完成市政投资3527亿元,交通投资1676亿元,房地产投资3841亿元,三项合计904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6.4%。
随着铁路、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领域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和完工,本市以打造大通道、建设大枢纽、构建大交通为目标的交通体系已初步形成,交通设施承载能力显著提升。据市建设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市民最关注的轨道交通来说,今年年内地铁2、3、9号线投入运营,全市累计通车里程将达128公里。地铁5、6号线今年全面进入建设阶段,地铁2号线机场延伸线、地铁3号线南延线也将开工建设。”
随着奥体中心、津湾广场、文化中心、天津站、天津西站、天钢柳林地区、海河两岸、泰安道五大院、意式风情区、梅江会展中心、于家堡、响螺湾、海河教育园、团泊健康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地区加快建设,城市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和特色进一步提升。
随着市域综合交通、轨道线网、电力空间、供水、排水、环卫、邮政、消防等一大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结合20项民心工程,围绕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设施等一系列规划设计和建设,促进了公共设施的均衡发展,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
规划更加科学,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齐备,交通网络更加便捷,载体功能更加完善,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和辐射作用更加强大――天津,朝着加快建设独具特色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