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任市委书记杨卫泽畅谈施政思路。 宋峤 摄
阔别南京十年后,杨卫泽回来担任市委书记。履新十日,这位新书记昨天出席南京市区县“十二五”发展座谈会,谦称自己参会是来“恶补作业”的。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这座视如第二故乡的城市,他显然已经做了很多“功课”。 他心目中的“一把手”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眼中的南京城和南京人是什么样的,他认为南京最缺的是哪一种人……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昨日的会上发布“施政纲领”时袒露心迹,娓娓道来。 我们常说,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参加今天座谈会的都是党政“一把手”,你们的思维方式是否科学,思维能力是高是低,首先反映在本地区“十二五”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战略措施上,你们的工作思路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出路,工作水平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要在既定战略目标基础上,在产业发展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两个率先”中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创新的胆识和自信。 ——在谈到“一把手”应当是什么样的人时,杨卫泽说道。 “功成不必在我任期” 大家要正确对待人事进退留转,每一任都是在上一任的基础上接过接力棒,一届接着一届干,并与时俱进加以推进。干部总有更替,任职总有期限,情况总有变化,但一个地区科学发展的总体方向不能变,科学规划的基本思路不能变,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不能变,必须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坚韧性。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境界,这也是区县党政一把手把握全局、谋划全局、服从全局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谈到今年三级党委换届的问题时,杨卫泽向区委书记们作这番交心寄语。 “抓人才就是抓投资” 拿无锡尚德的例子说,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未来的发展预期。无锡尚德一开始有政府出资扶持,看中的就是其未来五年十年的预期产出,如今无锡尚德产业规模全球第一。抓人才,表象是抓人,但其背后带来的是领先的技术和项目,跟来的是投资。钱不是问题,现在多少风险投资在盯着找好项目。 ——在谈到为何要“抓人才”时,杨卫泽这样笑言道。 “南京最缺创业人才” 南京和其他城市不一样,一大特色就是其丰厚的科教人才资源,但一直面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无论是中央领导多次来宁视察,还是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南京工作,讲的最多、要求最迫切的,都是希望南京把科教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发展优势。南京不缺创新人才,缺的是创业人才,缺用创新成果来创业的人才,南京下一步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创业人才。 ——在谈到南京最缺什么样的人才时,杨卫泽表示“最缺创业人才”。 “南京不要前三,要做第一” 省委书记罗志军曾明确要求,南京要在江苏“两个率先”中带好头。要带头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第一,这不仅仅是一个前列的要求,因为前三名都可算是前列,但带头和第一只有一个。南京作为省会和长三角中心城市,应该有这样的气度和胆识,应该有这样的考量和目标,也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这一目标。 ——在谈到南京发展目标时,杨卫泽雄心勃勃信心满满。 “南京和无锡有很多差别” 南京和无锡在很多方面有差别,无锡缺乏科技教育人才,南京不缺这样的人才。但无锡有很多企业,尤其是很多民营股份制企业,因为无锡是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但南京缺乏这样的企业,尤其是缺乏作为创新主体的创新型、创业型企业。在“十二五”结束时,南京的“第二个率先”要和苏州无锡并驾齐驱。 ——在谈到南京和无锡这两个城市的比较时,杨卫泽讲的非常坦率。 新书记采访 时刻提醒自己: 南京不是一般的城市 10年前,年近不惑的杨卫泽离开南京,卸下省交通厅厅长一职,赴苏州担任市长。此后转任无锡市委书记。10年里南京变化令他感叹不已,而他也从一位曾在宁工作的市民,变成了这座城市的主政者。历任多职的杨卫泽昨日在接受多家媒体联合专访时说:“我时刻提醒自己,南京不是苏州、无锡,不是一般的城市,也不是十年以前的南京。”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那您来宁最先要干的事情是什么?对于记者们开门见山抛出的问题。杨卫泽回应道,如果说真有三把火的话,那就是要在南京最先落实三件事:第一,是实现领导班子的顺利交接平稳过渡,第二则是加强南京市委常委会的自身建设,第三,则是抓好当前,确保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良好开局。 在谈到从无锡市委书记到南京市委书记的角色转变时,他坦率地表示,自己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接触的基础之上,尽快融入南京。在被问及具体举措时,他直言,要等他全面了解南京后再说,“现在来讲是不成熟的。” 说林荫道 “这是南京城市品牌” “南京和苏州、无锡的情况不一样,和我所了解的十年前的南京也不一样。”杨卫泽说,自己面临的是巨大的挑战,是重大角色的转换。“南京不是苏州、无锡,不是一般的城市。” “两座城市有共同点,但体现了更多的不同点”。在比较无锡和南京时,杨卫泽说,无锡和南京都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相比之下,两座城市的框架、气势不一样。他还特别指出,南京还有“绿”的品牌,这让他印象深刻,南京的林荫道有100年的历史,在全中国、世界范围都很少有如此茂密、历史悠久的林荫道。这是城市的一大品牌。 看南京人 “更加多元包容开放” 如何比较无锡和南京的干部?对于这个有点棘手的问题,杨卫泽笑言:“各个地方的文化不一样,南京是个大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南京各大机关、院校的干部素质都很高,眼界、胸襟、思路也是开阔的。”他说,在到南京来的一个多星期里,接触到的人是高效务实的。如何充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扬长避短,则是他接下来要落实的工作。 对于南京人的印象,杨书记说:“南京是移民城市,南京人更加多元、包容、开放。” 保护古都 “这是发展的前提” 苏州的古城保护,无锡的文化资源挖掘,一直备受国内外瞩目。在谈到城市建设和城市遗产保护时,杨卫泽亮明了自己的观点:“首先,老百姓的期盼是最重要的,要努力做到为民服务。第二,我们所有的工作和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保护老祖宗留下的古都文化和山水城林是我们发展的前提、基础和责任。第三,我们的工作和环境是建立在老天爷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的,这是老天爷的恩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应当优化而非破坏。” 城市交通 “不敢自称交通专家” 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南京发展的重要难题。杨卫泽曾任省交通厅厅长,这让众多市民对于新书记的到来平添了一份格外的期望。在采访中,面对记者送上的交通专家的称号,杨卫泽说:“我在交通系统待了20多年,如果说我是交通专家我也不敢推辞,但是我有10多年没搞交通,还能不能称为专家?”他坦言,自己过去搞的是区域式交通,而非城市交通,“如果说我是专家的话,也是区域交通专家”。不过他强调:“我们市委会和市政府一道,会为解决南京老百姓交通安全和便捷而努力,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建设上。” 最新分工 书记主抓人才市长主抓教育 “全省科教人才资源主要集聚在南京,全省的高校有近一半在南京,在宁的部省属研究机构总数超过全省三分之二,江苏98位两院院士有77位在南京,南京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全国第一。”说起南京市的科教人才的“家底”,杨卫泽报出了一连串的数字,如数家珍。如何发挥南京这一优势,杨卫泽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要举全市之力狠抓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这“四个第一”。 “四个第一”工作将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记者了解到,在前几天召开的南京市委常委会上,已经明确由市委书记杨卫泽主抓人才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季建业分工主抓教育工作;市委副书记陈绍泽分工主抓科技工作。杨卫泽表示,这一举措并不是要削弱或者替代分管领导的工作,而是要作为一个导向,由主要领导来统筹协调这一工作,把“四个第一”作为南京市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记者印象 记者观察 新书记很“潮” 随身携带IPAD开会 “南京的媒体很多,以后重要的会议向媒体开放,接受监督,多提宝贵意见”。在昨日的媒体联合采访前,杨卫泽的一段开场白让众多记者感到很亲切。看到众记者忙着摆话筒,还有的递上手机录音时,杨卫泽感慨道:“现在一个手机就是一个自媒体啊”。这位从无锡来的新书记,显然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很熟稔。 在昨日的午餐时,杨书记和区县一把手聊起了南京的软件产业,和印度班加罗尔做起了比较。记者注意到,与其他官员拎着一叠文件参会不同,杨卫泽随身携带一个IPAD。“这个书记有点潮哦。”采访的一位记者私下议论道。 昨日一天的座谈会上,自称是来“恶补”的杨卫泽,全程埋头“听讲”,不停做着记录,几乎不曾插话。甚至让人觉得这个会开得有点“沉闷”。但到会议尾声,他亮出了自己的“作业”,在讲话中他不时随口报出各区发言的特点和要点。在谈到南京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时,杨卫泽表扬江宁的做法。 让人意外的是,他逐一报出了江宁区引进的明星人才名单:沈国荣院士领军的南瑞继保,核心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5%;葛宁主掌的金智科技的电力项目已走出国门;刘国耀夫妇创办的科远自动化,成为国内热工自动化和电厂信息化的龙头企业……如此列举详尽的数据和人名,让与会者不由感叹,这位新来的书记很“精明”。(中国规划网南京4月5日电 记者 仇惠栋)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