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被誉为“黔东明珠”的铜仁市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功能增强,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中国西部名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小城市”、“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国绿化先进模范市”等桂冠先后“加冕”。人们说,这一切得益于铜仁市委、市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围绕打造“贵州东北部中心城市,中西部交通枢纽,黔湘渝鄂边区重要商贸集散地,新型生态产业聚集区,集山水园林、民族特色、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等推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 “铜仁市区拉通了4条主干道,具备了中等城市骨架,为大发展打好了基础。”省领导同志不久前到铜仁市调研时如是评价。 近年,市委、市政府把拓展城市空间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着力实施“东进西扩、北拓南移”战略。 几年间,全长4公里的梵净山大道将铜江开发区与谢桥办事处连为一体,带动了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而金鳞大道、百花路的建成、市行政中心的搬迁,则加快了谢桥新区的建设;城北随着金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以及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带动了清水大道、东太大道沿线房地产开发,使金滩片区、火车站片区很快形成新城;城东建成滨江大道,为城东新区开发打好基础;城西的西外环大道建成带动了坝地岗到鹭鸶岩一带房地产开发。2010年,铜仁城区面积从10平方公里增加到2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10万人发展到21万人。 如何集聚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铜仁市通过土地资源置换加大城建投资和融资力度,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新区快速发展。仅2006年至2008年,投入城建资金就达9.6573亿元。 2006年开始,铜仁市房地产开发由过去的单体楼盘为主转化为现代小区、庭院型开发为主,注重相应设施的配套建设和“以人为本”的环境构建,使城市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御风锦江”、“金码头”、“东太建材市场”、“万货城”、“锦江广场”、“金滩商住小区”、“人防新村”、“大十字福霖商城”、“阳光商城”、“时代商汇”、“文化商业步行街”等一大批代表性楼盘,充分体现现代文化特点和商业性,全面刷新了城市面貌。 由政府主导建设的火车站休闲广场、花果山小游园、便水门铜韵街、北门休闲广场、三江公园C区、三江公园A区,最大限度地吸纳了铜仁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元素,且在建筑风格上有所突破,构成了一道道各具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2009年以来,地市共建铜仁城市展开,铜仁地区加大了对铜仁市城市建设的投入。铜仁市合理利用资金,实施了东太大道、梵净大道、清水大道、锦江路“白改黑”及沿线附属工程,使道路主干道更加宽阔,道路标志标识更加规范,加上金鳞大道的投入使用,提升了城市现代都市气息。 项目是拉动城市发展的主要手段和载体。利用项目资金4860万元建成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结束了铜仁城市垃圾多处堆放、无法处理的历史;利用挪威政府贷款、中央补助、企业自筹等资金8828.28万元,建成日产10万吨的鹭鸶岩水厂,可以满足15年的城市发展需求;利用国债项目资金约1.4亿,建成日处理5000吨城市污水的综合处理厂和排水管(二期),约有60%的城市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利用国家相关项目资金,在锦江沿岸低洼地带的瓦窑河、曹家园、浅滩、大江坪等处新建防洪堤总长达18.3千米,堤坝增高到4.95米,不仅可以预防百年一遇的洪水,而且美化了城市。 铜仁市采取整合项目资金、招商引资和自筹资金等多条腿走路的办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拉动城市经济发展。通过主动争取和开发建设项目,2010年全市新增的和续建的城市建设工程增加到36项。这些项目投入资金22亿元,多数计划在今年底以前完成。 铜仁城市公交提升档次,取缔618辆客运机动三轮车后,出租车增加到400多辆,开辟公交线路8条。城市路灯增加到7000多盏,城区10座桥梁和锦江河城区段全部亮化。近5年,实施城郊绿化和锦江绿化工程,封山育林2万多亩,绿化5.9万亩,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万多平方米。 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提升了城市品位。2006年、2007年铜仁市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称号,2009年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通过省级验收。2010年,又启动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创建活动。(宋喜成 杨国胜 李凯) 中国规划网贵阳3月1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