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富锦市委、市政府从创建“文化富锦”的城市品牌入手,积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培育和提升富锦的文化品位、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 几年来,从“全国文化先进县”到“全国民间音乐之乡”,从“中国北方秧歌城”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从申报“五个一”工程奖到“中国最具影响十大文化创意县(市)”,文化越来越成为富锦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富锦加快发展的强大软实力。 火辣劲爆的大秧歌—— 一座城市张扬的文化名片 没有文化的城市就没有灵魂。2006年以来,富锦充分发挥民间秧歌群众基础好、喜闻乐见的优势,把秧歌作为打造文化名城的助推器,通过加工、改造、创新、普及,进一步挖掘、包装、做大秧歌文化,“搭文化台,健全民身,唱经济戏,扬和谐魂”,成功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了“秧歌城”商标。 “锣鼓震天走雷喧,唢呐悠扬流细涓,大调坠子传神韵,高跷水袖舞街前。”几年来,富锦的秧歌舞热黑土,富锦的锣鼓名扬天下,富锦的唢呐响彻中华,“中国北方秧歌城”成为这座城市最靓丽、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富锦的大秧歌先后登陆央视国际频道、央视经济频道鼠年春晚,成为我市的“城市之最”。 “大搭文化台,大唱经济戏。”富锦不断做大节庆文化的外延,依托产粮大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每年的金秋十月举办“中国·富锦金豆丰收节”,如今,金豆丰收节已经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大型商贸文化活动,在拉动地方经济、致富农民的同时,更带动了富锦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层次的一个重要渠道;依托松花江灌区的水利资源优势,在每年春耕时节举办“幸福送水节”;依托厚重的知青文化,2009年成功举办了富锦知青节;依托广袤的湿地资源,2010年成功举办了“世界湿地论坛”……通过各种节庆文化,富锦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有了文化助推器,文化正在成为生产力,成为推动富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誉满冰城的《红雪花》—— 一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坐标 2009年10月,在黑龙江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中,一台“富锦创作”的新编歌剧《红雪花》在众多参演剧目中脱颖而出。富锦的文化精品征服了见惯豪华演出阵容的省城观众,征服了挑剔的专家评委,荣获“优秀剧目奖”,黑龙江日报以大篇幅版面报道《省城飘起红雪花》。 现代通俗歌剧《红雪花》是富锦市委、市政府为庆祝“建国60周年”、“富锦建县100周年” 投资100万元组织排演的我省首部以抗联为题材的大型现代通俗歌剧。2010年,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5周年,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市委宣传部、富锦市委市政府、省歌舞剧院对歌剧《红雪花》重新进行了创作排演,成为我省申报“五个一工程奖”和“政府文华奖”的拳头剧目。 近年来,富锦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文化人才资源,大力唱响精品文化品牌。廉政大戏龙江剧《路》在全省第二届龙江剧文艺调演大赛中脱颖而出,囊括了5个最高奖项,并在全省8个地市巡回演出37场,观众超过2万人,已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品牌剧目。龙江剧《刘胡兰》参加了“第三届龙江剧白淑贤杯暨二人转评比演出”活动,荣获了表演、导演、舞美、音乐一等奖,编剧二等奖;舞台、银幕、乐坛齐头并进,电影《常隆基》、《百合的故事》成功拍摄,富锦籍音乐人单丹撰写的电视剧《马大帅》片尾曲火爆大江南北、残疾作曲家任延俊的奥运歌曲唱响北京残奥会、流行歌手高进强势登陆全国流行乐坛,一批无愧于时代的富锦文化精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再度刮起了富锦文化的旋风。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 一座城市和谐的文化交响 近年来,富锦市从改善文化民生入手,不断优化群众文化发展环境。广场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近年来,该市在广场文化设施建设上力争为群众搭建更好更多的文化平台。三年来,共投入近亿元,建设了总面积56.6万平方米的十二座广场、公园。如今,富锦市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遍布城区的十二座广场、公园、绿地为主体的广场文化格局。广场真正成为群众的文化乐园。投资3000余万元翻建扩建了电影公司、图书馆、新华书店等群众文化场所;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达1.37万平方米的青少年艺体活动中心;投资767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市博物馆;投资50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1857平方米的艺术剧场;配备了第一中学艺体馆;目前,富锦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近80万平方米,市民人均活动面积近5.6平方米,是佳木斯东部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最完善、配套最齐全的城市。青少年艺体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多家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率先实现了公益文化机构的零门槛。 以广场文化为载体,城市天天上演着露天文艺晚会,青少年歌手大赛、青少年舞蹈比赛、青少年器乐组合大赛、富锦人唱富锦歌、佳木斯东部区域主持人大奖赛、乡镇文化PK大赛各种赛事好戏连台。“三江明珠——文化富锦” 系列广场文化活动、金色田野送文化下乡活动、农民艺术节,邻居节文艺汇演、“三江之声”京剧、舞蹈、声乐、器乐专场文艺演出等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每年演出场次都达100余场。群众自发性的文化活动繁荣活跃,全市声乐、器乐、舞蹈、京剧等18个协会活动频繁,丰富的文化活动、充满激情的广场演出,舞动了一座城市、唱响了美好生活、融洽了人际关系、和谐了社会环境,让整个城市焕发了勃勃生机。 在农村文化网络构建上,该市全面恢复镇文化站设置、整合六位一体办公室作为各村必备的文化活动场所,全市80%以上的村建有文化活动阵地。在此基础上,通过办“百户农家大院”、“百个农家书屋”、“百村宽带入户”、“百家文明单位对接” 和“送思想、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法律”为主要内容的“五送进农村”等各种活动,把文化服务送进了千家万户,满足了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群众把这一现象形象地概括为:“体育健身走路子、读书看报抢位子、扭起秧歌找对子、电教室里看片子、邻里和睦过日子。”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并且提升了农民文明修养,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中国规划网哈尔滨12月13日电 刘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