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江西频道9月13日电 (刘峰)“所有的城市都在为资源和‘眼球’而竞争。”早在1993年,世界著名营销管理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就在《地方营销》一书中如此预测。面对竞争,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的要求,传统建设导向型管理逐渐被现代营销导向型管理所取代。“营销”城市,即通过对城市品牌、城市环境、历史文化、城市市民等城市资源的整合推广,吸引政策制定者、投资者、旅游者、创业者、居住生活者的目光和青睐,从而赢得政策、资本、技术、人力的支持,为城市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随着城市之间竞争的加剧,“营销”城市已成为我国大中小城市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趋势。 比如,北京、上海借奥运会、世博会来展示城市的魅力,苏州打造“东方水城”,杭州提出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山东通过“好客山东”的形象来打包推销各地市……近年来,鄱阳县开始树立“营销”理念,通过打造“中国湖城”,进行了“营销”城市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科学定位,精心谋划,为“营销”城市奠定品牌基础。塑造品牌,是开展城市“营销”的“龙头工程”。城市品牌,是对城市资源禀赋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精确定位。通过委托专业机构策划和开展各个层次的讨论,鄱阳县逐步明确打造“中国湖城”品牌。鄱阳县的优势在湖、特色在湖、潜力在湖、魅力在湖、财富在湖,“中国湖城”这个品牌正是这种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中国湖城”还蕴涵着以下核心价值理念:“亲水性”的生态优先理念,鄱阳县的历史、现代、未来都与鄱阳湖共生共荣共命运;“低碳化”的绿色崛起理念,打造“中国湖城”就是要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鄱阳县的天然湖泊资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领先地位;“组团式”的城市发展理念,以鄱阳县城为核心的城区、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龙头的景区、以鄱阳湖工业园为载体的园区,“一城三区”通过“城乡互动、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组团式发展模式,强力推动鄱阳县的城市化进程。 丰富内涵,增强实力,大力提升“中国湖城”的竞争力。品牌的背后,是实力的体现。“中国湖城”发展战略是品牌战略,更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湖产业名城。全力发展集群化工业、生态化农业、特色化旅游业,提升湖产业名城的竞争力。围绕绿色能源、五金机械、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四大产业,提高招商水平,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发展以水稻、水产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建设一批具有湖区特色的生态型农庄,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其二,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湖文化名城。在全省率先成立鄱阳湖文化研究会,深入挖掘鄱阳湖两千年的文化内涵,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经典文艺作品,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含量。其三,突出休闲度假功能,建设湖旅游名城。坚持高标准制定规划,确立以鄱阳湖独特的湿地文化为特色,融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科普、宣教、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建设思路,重点打造湖景观游、湖候鸟游、湖美食游、湖运动游、湖文化游、湖养生度假游六大系列,努力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鄱阳湖旅游最具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景区。其四,美化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滨湖宜居名城。坚持以大手笔、大气魄实施“东进、西扩、北联”的城市扩张战略,同时,以东湖、韭菜湖、球珊湖、大塘湖等城中湖改造为重点,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展现“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湖一体、浑然天成”的滨湖湿地园林化城市的鲜明特色。 塑造形象,强力推广,扩大“中国湖城”的影响力。首先,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完善品牌形象体系。鄱阳县编制了“中国湖城”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经过公开征集、专家票选,产生了城市标志,确定了城市形象推广语。同时,面向社会评选出县树、县花、县鸟,创作歌曲《梦回鄱阳》,出版散文专辑《情醉湖城》,制作以湿地公园为主题的形象宣传片,等等,从图案、文字、音乐、影像等方面丰富和完善了以“中国湖城”为品牌的形象体系。其次,拓宽传播渠道,强力推广“营销”。鄱阳县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整合传播的效应,将城市标志、形象推广语等导入办公用品、旅游纪念品、出版印刷品、地方特色产品以及城市公共设施,让“中国湖城”的城市品牌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根据不同受众,选择不同媒体,进行交叉、立体传播,如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欢乐中国行·走进鄱阳》节目,使“中国湖城”品牌通过央视走向全国,建设中国湖城网,通过互联网进行品牌传播,等等;通过举办鄱阳湖国际湿地旅游文化节、鄱阳湖文化论坛等节庆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国湖城”的认知度、认同度,提升城市美誉度。 (责任编辑:杨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