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社会科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21世纪是城市群的世纪,建设跨区域的城市群是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方向也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纵观古今,世界主要城市群都是依靠大江、大河、大海而建设、繁荣与发展。黄河,在宁夏境内流经中卫等10个市县,全长397公里,这些沿黄河分布的市县,以4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宁夏9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已经具备城市带建设的较好条件。显而易见,怎样合理利用黄河,集聚十座城市的优势,打造一个沿黄城市群,对于实现宁夏的腾飞至为关键。 建设沿黄城市带(群)和打造“黄河金岸”的战略构想,是宁夏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圈建设,培育宁夏新的增长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该战略着眼全局,立足全区,面向世界,全面发展,清晰地指明了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宁夏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区域特色优势文化,实现和经济相得益彰的大发展,以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县域乡镇的同城化发展、区域统筹发展;以银川为中心的各沿黄城市之间做到立意全局,团结协作,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的关键是创新发展。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只有创新才能保有鲜活的生命活力,才能发展传承。只有打破体制障碍,拆除地区壁垒,消除部门限制,才能催生发展活力,促使优化组合,促进交流合作,激发创新思维,锐意改革探索,推进沿黄城市带(群)建设,打造黄河金岸,繁荣发展宁夏。所以,要打造“塞上新天府”,有效解决发展高耗能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要坚定不移地走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之路。要有效解决水资源紧缺对工农业发展的制约。要有效解决沿黄地区城镇布局分散、用地粗放的弊端。要打通对外交通和联系通道,拓展发展空间。要统一安排区域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沿黄城市建设应彰显黄河文化魅力,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才问题,人才源于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力于提高人的素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和挖掘人才资源,加快宁夏科技文教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构建教育资源布局合理、利用充分、多门类、多层次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开展特色创新教育,建立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造就一支对文化有一定研究,学有专长、训练有素,具有创造力和凝聚力的专业人才队伍。还要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黄河文化进行系统、专业研究,挖掘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在大众化学术普及中引发更多的社会共鸣和关注,为黄河金岸建设发展的软环境注入丰富的文化营养。通过开展 “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的命名活动鼓励各地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整理、保护、传承和开发。 同时,宁夏黄河文化建设在规划和设计理念上,应具有国际水准和精品意识。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景点,每一个园区,每一个楼盘,每一个街区要彰显出个性品位和文化蕴含,都应打造成世界一流,独具文化艺术魅力的精品,追求卓越。还要重视宣传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各种形式的创意宣传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媒体文化发挥的宣传作用非常大。珍贵的史前岩画、独特的古寺庙建筑、雄浑的古长城遗迹、久远的丝路驿站等历史遗迹,无不闪烁着黄河历史文化的光芒,它们需要更多更好的宣传,让全国和世界的朋友了解宁夏这块神奇的热土、美丽富饶的地方、开放创业的乐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沿黄其他兄弟省份的文化建设经验可以加强宁夏黄河文化的建设。例如,山东沿黄城市滨州对渔鼓戏进行挖掘了整理,并成立渔鼓剧团,排演新剧目;发扬董永身上体现出来的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高贵品德,与国家有关部委联合举办“全国十大孝星”评选和“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暨董永文化旅游节”,传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学习兄弟省份,将我区的坐唱、花儿、口弦、踏脚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行类似的挖掘整理、发扬光大。还应积极构建完善信息化、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宁夏”工程建设,提高城市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实现历史文化信息化。这有利于提升民族和地方文化软实力,扩大宁夏在外界的影响力,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来宁夏投资创业,共同打造黄河金岸,促进黄河文化的繁荣和宁夏城市建设与发展。(执笔:李 华) 来源:宁夏日报2010年6月23日理论版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