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 扬州历史上是一个戏曲之乡,著名的地方戏剧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音等,至今为民众所喜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漆器、玉雕、刺绣、绒花等,其历史远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近的繁盛于清代。 当前,众多城市都把人文精神的塑造视为提升竞争力的生长点。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日益对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因此,针对人文精神与城市竞争力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从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精神品质与审美境界等方面,探讨其城市人文精神,从而将人文精神,转化为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 开放与包容的人文特征 扬州这样一个地处江北而意在江南的城市,文化中体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这一点在扬州盐文化中体现最为深刻。在清康熙、乾隆时期,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盐场上交盐税,占了清政府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有“两淮盐课甲天下”之说。经济中心的确立带来的是人流、物流、文化流在扬州的集聚,不同的文化在此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开放格局。 “秦腔翕语满街巷”,就是海纳百川最显著的特征。另有八怪艺术的盛极一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出现: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直到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更使扬州城饱含了浓厚的文墨色彩。还有那扬州园林中,集南方精致秀气与北方豪放大气为一体的五亭桥,其建筑风格,无不反映了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 在扬州,八怪艺术,正体现了扬州人文精神中创新的一面,流传至今的如郑燮的《竹石图》、金农的《墨梅图》、《月花图》、黄慎的《赏花仕女图》、罗聘的《丹桂秋高图》等。他们在艺术风格上讲究个性,与宫廷正统艺术对峙,突破传统的美丑界限,提倡风格独创,主张自立门户。针对当时唯利是图的社会现状,他们将束之高阁的绘画艺术拉回到生活中来,宣布作画是为了卖钱谋生,撕破了过去文人画家把绘画创作视为“雅事”的面纱。他们在艺术表达中,以梅、兰、竹、菊、松、石等为主要描写对象,除了表现出一般的清高、孤傲、绝俗等思想外,还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并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他们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与博修养的艺术魄力,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流派。这批画家在扬州立足与发展,正体现着,扬州包容开放格局下的创新活力。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不仅是理解和改造现实的能力,而且更是创造性的把握自身的,一种力量和能力。它是一个城市,在历史长河中,人文文化的积淀与凝聚,是城市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扬州,就是这样一座充满内在人文积淀的城市。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结合 现代化城市,本质上都应是人文城市,如果说,城市经济增长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话,那么现代化城市的人文特色,则是不可“缺失”的。 对于扬州而言,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交相辉映格局的逐渐形成,是其时代特性最好的描述。扬州城经过多年实践,明确了“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名城保护总体思路,确定了老城区保护总体框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近几年,又专门制定了古城保护规划纲要,编制了老城区12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了慎重对待古城,扬州市以“双东”(东关街、东圈门)地区为历史街区整治试点区域,稳步推进;同时,以文化里地块为民居整治试点,对符合保护规划要求、予以保留的每一户民居,都按照“保护传统风貌,内部设施配套,周边环境整好”的要求,制订修缮规划方案。 扬州,始终以历史文化为城市的品牌,每年都有计划整修一批文物建筑,并通过考古挖掘,梳理出了唐、宋及明、清扬州古城的城门、水系、街巷等情况,并建成了西门、南门等城门遗址博物馆。经过几年努力,扬州历史城区和瘦西湖,被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预备清单。目前已建成了扬州博物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水文化博物馆、中国剪纸艺术博物馆、淮扬菜博物馆等20多个博物馆、展览馆。 此外,扬州对非物质遗产保护也极为重视,近年,又编制了老字号一条街建设规划,使传统老字号得以不断延续,鼓励传统工艺大师收徒授艺,扶持传统工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博览城的建设,既保护了扬州的物质文化遗产,又全面展示了古城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并不冲突,而是相互统一的整体,他们的和谐反映着城市发展的品味。也正反映了,当代扬州人文精神时代性的历史延续,更是现代文明与古代遗存的和谐。它保留着江南水乡的精致秀气,又有北方的包容大气,是历史文脉与现代城市相互融合的典范。 海纳百川之盐商文化 对于扬州而言,文化的丰富性,展现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胸怀。扬州的水文化、盐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商业文化、休闲文化、工艺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等,丰富而相互交融,正是扬州城市人文精神所要表达的内容之一。 这是一个被商人改变的城市。这商人,还不是扬州本地人,而是来自徽州的客商。在近代人陈去病的《五石斋》中,有这么一句话:“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 明清时期,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这时候,扮演主角的是徽商。黄叔成说:“在明朝时候,当地有个说法,叫做‘秦腔翕语满街巷’,就是说,在扬州做生意的大多是山西人、陕西人和徽州人。到了康熙年间,情况有所变化——陕退,晋转,徽进。徽商成为两淮盐商的主流。” 比较这一时期,共生于扬州的晋商和徽商,能看出这两个群体的气质差异,韦明铧,则把这两个商帮气质上的差异,归结为两点。一个是生活方式不一样。换句话说,晋商不会花钱,“抠”。就是再有钱,一样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晋商再有钱,讲的是仕途经济,缺少一种叫做“旨趣”的东西。徽州人就不一样了,“千户生女当教曲,十里栽花当种田”,花和戏,他们关心的就是现世的享受。这种生活方式的形成,也和徽商的经营理念有关系。这个群体,在扬州的崛起和皇权,对于盐的垄断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他们讲究对皇家的“报效”。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都是由当地的大盐商代替地方官员接待的。当时修建大量的行宫,甚至改写了扬州的城市格局,形成了以这些行宫为中心,以大盐商住宅、盐商书院、商业区、民宅逐渐扩散的城市空间。 扬州有个说法叫做“乌纱帽”和“绣花鞋”,乌纱帽,就是说和当官的交好,自己不能做官也要自己儿子做官,绣花鞋就是好女色。这两个词代表了扬州盐商的政治理念和生活追求。 “在官本位的传统社会,晋商也讲究官商结合,但是他们公关手段的灵活性、主动性远远不及徽商。”韦明铧总结说。消费城市,并不是每一个商业城市都能够成为消费城市,但是扬州就能。 这个城市的盐商,在疯狂消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市民文化和高度专业化的消费市场。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养活了大批的花匠、瓦工、木工;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扬州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盐商喜欢逛妓院,妓女又好打扮,于是扬州出现了香粉业。清末民初最有名的扬州香粉,就是汪礼珍的夫家谢馥春的香粉。盐商的消费导致了整个城市的繁荣,他们是为拉动城市的内需买单的人。同时,为这座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和建筑格局,奠定了基础。 和很多城市一样,扬州有着“因古而名”的优势,可以说这些优势表达了城市悠久的历史文脉。扬州着力于展示城市文化魅力,把古城打造成“精致之城”、发挥“因古而名”并做到了“借古而兴”的优势,为全力打造著名城市文化中心,获得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整体与个性化发展 从人文精神的文化向度来看,扬州文化连续三千年未间断,具有通史式特点,强化对这一资源的整体表达,有利于展现人文精神表达的力度、跨度与深度。目前,扬州已经通过一些载体,展示各个时期的特色文化。 比如以博物馆为中心,展示历代文化精髓;以蜀冈、邗沟为依托,展示春秋战国文化;以江都王陵、广陵王陵为依托,展示汉文化;以隋运河、隋炀帝陵为依托,展示隋文化;以唐塔、唐槐、唐城为依托,展示唐文化;以平山堂、宋大城、双瓮城为依托,展示宋文化;以四望亭、文昌阁、文峰塔为依托,展示明文化;以西方寺、天宁寺为依托,展示清代书画文化和红楼文化;以两淮盐运署衙门和盐商住宅群为依托,展示盐商文化,着力打造一个集中展示“通史式”扬州基地,形成集游览、娱乐、影视拍摄为一体的扬州历史文化展示平台。 扬州的个性亮点很多,以“水”与“桥”为例,扬州比国际水城威尼斯多一份的魅力,在于扬州的桥与水相辉映,形成了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桥梁博物馆。水与桥的融合,打造了扬州的“桥梁史话”。“二十四桥明月夜”、“念桥边红药”、“红桥修禊”等,都凝聚着历代文人骚客的足迹而千古流芳。 个性的发挥,不仅表现在城市的文脉上,甚至还可以渗透到工业部门,在招商引资环节上,实行“偏轻偏软”多与扬州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使城市经济走一条,与其他城市差别化的路径。扬州,自古就是东方香件的盛产地,若有意识地将传统产业做大,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这也是扬州香粉行业一直兴盛的原因。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