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竞争,张掖市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引导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也是加快“三基一都”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双快双高”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张掖市自主创新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全市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张掖市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已经有了良好的起步和发展。 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574项,有12项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82项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无钙焙烧红矾钠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掖火电厂将城市污水处理后变成机组循环的冷却用水,生产过程中的污水实现 “零排放”,工业废粉煤灰得到再利用,开创了循环经济的范例;山丹水泥集团公司以新型干法旋窑现代化生产线取代原来的机立窑生产线,设备定位、工艺创新、环境治理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云鹏公司充分运用原有生产设备,发挥张掖市菊芋种植优势,艰苦创业,锐意创新,研发菊糖系列产品,走出了一条“来料加工—消化技术—自主创新”之路。 二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围绕“三基一都”和“电煤钨铁种芋红”七大项目体系建设,构建了具有张掖特色的新型工业格局,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9.3%,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工业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坚持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通过对49家龙头企业和化工企业的抽样调查,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有34家,研发人员476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甘肃金象农业发展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张掖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三是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十五以来”,共实施院地科技合作项目42项,解决技术难题85项。科技合作有力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民乐县化工厂同天津化工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研究院、同济大学等16所科研院校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使无钙焙烧红矾钠工艺在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发明了无钙工艺喷煤焙烧、氧化铬绿回转窑连续生产、硫酸氢钠生产铬黑等先进工艺,并获得国家专利技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75%以上与省内外180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协作)关系。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新突破。选择雪晶公司、民乐化工厂、肃南生物科技公司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技术先进性、市场主导性的重点企业,采取举办培训班和知识讲座、搭建专利推介平台等多项措施,鼓励扶持企业积极申请发明专利,发挥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使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92件,从2004年全省排名倒数第二位跃居第三位;专利申请的结构得到优化,质量有较大提高,发明专利申请达到46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50%,企业申请专利达到66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64%。 二、张掖市自主创新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张掖市的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对“科技创新理念”理解不深、认识不足,在经济发展中对科技创新定位不准,没有真正把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的高度。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以创新为主体的机制与体制,不具备原始创新的条件和能力。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缺位。由于企业投入主体、风险责任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的缺位,企业无创新积极性,大多数企业不具备承受能力与风险规避的技巧,无法保证创新投入,严重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三是农业创新基础薄弱。张掖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城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虽然科研条件逐年有所改善,但科研与推广的队伍不稳,人才资源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重大农业应用研究与创新滞后。 四是科技投入不足。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还很有限,企业尚未形成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项研究开发基金,企业真正投入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经费不到销售收入的0.5%,远低于全省1.2%和全国3%的水平,单一的科技投入渠道难以满足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需要。 综上所述,张掖市自主创新条件能力弱,原始创新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创新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培育自我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全市的科技创新意识,激活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增强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一是要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引进消化再创新的主体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开放合作的主体、引进消化的主体、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真正使企业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的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实现经济与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应用研究、中试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充分利用外地资源,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集中力量攻克重点技术难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要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导作用;重视发挥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人才支撑。加强对重点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有重点地选择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抓紧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政策,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三是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要紧紧抓住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一中心环节,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制定和完善促进科技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政府要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增加科技三项费,确保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其不断成长壮大,逐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多元投入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四是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激励创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要通过培养、引进和使用,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破除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势,倡导激励创新、鼓励冒尖、包容个性、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业风尚,为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一作者系市科技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玮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