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品牌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成熟阶段,在某个品牌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以区域品牌体系的形式出现
前不久,苏州市党政代表团到青岛市考察。在参观了海尔后,一位随行的南方媒体记者深有感触地说:青岛的前途将因品牌而灿烂。苏州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品牌问题,将无法延续辉煌。
苏州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代言人。近几年,苏州在吸引外资、建设特色制造业方面都令国内经济界刮目相看,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在财政收入、利税指标等,都遥遥领先于青岛。但青岛因品牌而让苏州人敬畏。这是因为,苏州的产业不少是处于为国际市场配套的地位,少有自己的品牌,一旦吸引产业配套的成本优势丧失,或者本地创新能力下降,就可能出现资本“逃逸”,就会被更有优势的城市所代替。很显然,苏州人意识到了这一点。
品牌是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有“第一市场权力”之称。拥有品牌,就有了经济上特别是资源配置上的发言权。品牌优势使青岛拥有了这种地位。目前,青岛的品牌战略后发制人,已经连续两年超越了原先视之为追赶目标的大连。6月18日,中国国际电子家电博览会期间,一位来自北京的专家对记者说,“青岛是不是山东半岛的经济龙头,看一看青岛拥有的品牌就知道了。”
青岛的品牌优势背后是什么?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就此探讨过,有的认为是企业家造就品牌:没有张瑞敏就没有今天的海尔,没有李桂荣、金志国就没有青啤的今天,没有周厚健就没有海信的3C大厦,没有鲁群生,澳柯玛就不会实现高科技的梦想,还有汪海造就了双星……有的说是政府环境使然:“放手让企业做大,不干预、不指手划脚”;还有的说是产业基础———青岛原先的轻工、纺织、橡胶业都比较发达,孕育出了品牌滋生的基因。实际上,这些都是青岛品牌发生、成长的必然因素。
就今天的青岛而言,记者认为,青岛品牌现象的产生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青岛已经具有了品牌化的价值观,这将是青岛在品牌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契机,是青岛在品牌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的无形财富。你看,青岛人言谈以城市品牌为荣,干事以品牌化为追求,思想跟着品牌企业游走,不管是什么行业、哪个区域、何种业态,处处都有品牌的烙印,已经形成了品牌化价值观。青岛港出了个许振超,“振超效率”家喻户晓,这就是个信号。从物质上的产品品牌、管理上的企业品牌,向机关服务品牌、个人服务、技术品牌延伸,全方位品牌化的浪潮席卷岛城。
青岛的品牌从自然状态(经营活动与品牌活动不谋而合)、自发状态(企业有意识培育)、发展到今天的自觉状态(政府推动企业创牌),目前是拥有中国名牌(23件)和中国驰名商标(6件)最多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企业家的视野和企业趋向,都以品牌为核心资源,呈现急剧放大的趋势。品牌已经长入了青岛的“肌体”。
如此看重品牌,青岛意在品牌经济。经济学家认为,品牌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成熟阶段,在某个品牌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品牌经济可以以区域品牌体系的形式出现。城市经济品牌化,带来的效应将是巨大的。品牌经济再上面是品牌城市。青岛提出打造品牌城市,这是在国内最早提出的。他们认为,品牌城市不仅是大量品牌的简单集合,而是在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城建等诸多元素上,让城市综合显现出来的内在及外在的鲜明标识。在行动上,青岛市除了继续放大现有品牌、挖掘新品牌、激活老品牌、延伸品牌领域外,还提炼出了“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推动全体市民的精神共识,加快培育共同理想,并且组织专门班子对青岛市的城市形象进行整体设计,这也开了全国先河。
有专家提出,在半岛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启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青岛的核心基地优势,特别是品牌在整合创新要素、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方面的配置作用,加强企业自身的创新体系建设,避免低水平的代工,发展有品牌、有知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产业。
换言之,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品牌化,以高端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为主导,打造品牌产业集群,实现半岛制造业的品牌化。可以想象,如果半岛制造业基地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占了绝对优势,就可能成为资源配置的平台,吸引周边、乃至世界的企业为其配套、代工。
品牌化运营,是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与长三角、珠三角角力的有效途径。山东半岛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在经济的总体规模、城市化的进程以及都市圈的影响力等方面,都还稍逊一筹。值得欣慰的是,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自去年正式提出以来,方案几经论证,就特色产业、城市圈、战略重点都做了规划,这次规划凸显了对高端产业、品牌企业、新兴经济的重视,即使是配套产业,也是强调高水平的代工,不再一味追求赚取短期利润。这种产业定位,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跨越、腾飞指明了道路。
如果再进一步,放大青岛品牌的经验,响亮提出并将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品牌化加以实施,构建以品牌企业为主体的品牌经济体系,带来的效应将是突破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