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是随着“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建市以来,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展望未来,六盘水市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六盘水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六盘水市近几年发展评价
“十五”以来,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是建市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新阶段扶贫开发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
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纵向比,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横向比,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六盘水市2006年人均GDP为8363元,仅为贵阳市的49.1%,在全省九个市州地中排名第4位;二是工业以资源加工型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结构调整的难度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三是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四是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五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二)发展环境条件与制约因素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机遇与挑战并存。
1、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分析
(1)良好的宏观外部环境。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动性明显增强,特别是随着我国全面融入世贸组织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们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这为六盘水市在发展中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宏观环境。二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推进,国际先进制造业及其他新型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推进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调整和升级;与此同时,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为六盘水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三是随着石油资源的日趋紧缺、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加快,对六盘水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能源产业发展,提高能源产业质量,延长产业链提供了重要机遇。
(2)有利的政策环境。中央明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为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并把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性措施,为加快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3)良好的区域环境。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区域间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 地区的迅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立,西南六省区经济协作深化,“泛珠三角”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区域间的合作互动不断加强,区域分工更趋合理,这为六盘水市谋求区域的合作与联动发展,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基础条件和自身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六盘水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步改善,与此同时,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发展环境日益趋好,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六盘水市资源开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为六盘水市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
(6)产业基础逐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三十年来,特别是“十五”及近几年来,六盘水市初步形成以能源、冶金、建材等产业为重点的支柱产业,以煤化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工业、旅游业等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六盘水市已逐渐进入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时期和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2、挑战与制约因素分析
总体分析,目前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制约因素有:
(1)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六盘水市由于受区位条件的局限,与外部交流受到影响,特别是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六盘水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尽管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这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仍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交通方面,突出表现为公路线路等级偏低、通达深度不高,特别是城市道路建设方面还比较落后。铁路也由于等级低、相关设施落后,在西南地区的枢纽地位还有待加强。最为重要的是,六盘水市缺少连接外部地区的快速大通道,严重影响了六盘水市与外部地区之间流通和经济合作的扩大。除了交通外,六盘水市水利、城市、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也较为滞后,难以支撑整个经济社会实现更快发展。
(2)农业基础条件差,“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六盘水市山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均耕地少,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的任务很重、难度很大。
(3)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六盘水市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以采掘业、原材料和粗加工为代表的资源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这种产业结构由于对资源、能源的依存度过高,在当前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后劲将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给节能降耗带来很大压力。产业链条短,初级产品以及资源性工业产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工业产业整体布局分散,企业集中度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这“三高一低”的问题仍很严重,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
(4)开发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六盘水市投资增长较快,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省名列前茅,但与贵阳、遵义比较比重不高。2006年六盘水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11.5%,低于贵阳市30.9%,遵义13.2%,排在全省区市的第3位。加之由于基础差,历史欠帐多,六盘水市建设资金缺乏的问题更显突出,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六盘水市自身财力弱,财政对建设的投入支持能力不足。二是六盘水市投资结构主要以国有投资为主,社会投资、民营投资以及外商投资外资所占比重小;投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能力弱。
(5)体制、机制和观念落后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六盘水市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较落后。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各种经济成分还不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国有企业、投融资、行政管理体制等等方面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社会信用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程度较低,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市场发育仍然较为滞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6)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较落后,劳动力整体素质低,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研发投入少,技术及装备水平低。
(7)区域经济缺乏较强的经济中心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支撑和带动。六盘水市城区钟山区经济实力目前在全省市区中仅仅名列第6名,红果、平寨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也相对较弱。
(三)六盘水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
六盘水市是我省四个省辖市之一,其经济总量在我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能源、冶金、建材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六盘水市在交通方面地位也十分重要,是我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确立六盘水市在全省中的定位,必须围绕六盘水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来展开。
一是要从六盘水市优势资源出发,发挥六盘水市能源与原材料的资源组合优势,按照国家安排和省的要求,加快把六盘水市建设成为全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二是发挥六盘水市区位优势,依托铁路、公路网,打造川、滇、黔、桂区域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三是加快城市建设,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把六盘水发展成为川、滇、黔、桂区域重要城市和贵州省大城市;
四是依托六盘水市优越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及气候条件,把六盘水市发展成为面向全国、辐射西南的全省西部地区旅游和文化中心。
二、加快资源开发,打造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
六盘水市工业以资源加工型为主,资源型产业占的比重很大,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能源、建材、冶金等资源型产业的带动。加快六盘水市工业发展思路,应有利于发挥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组合优势,扬长避短,推进区域的产业积聚,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加快能源、原材料、冶金等重化工业的产业合作,整合资源优势,增强配套能力和加工能力,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六盘水市能源原材料产业在贵州具有传统优势,有全省最大的钢铁企业——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全省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我省重要电力生产企业——盘县发电厂、水城发电厂,以及水城瑞安水泥公司等,初步具备了能源原材料基地的雏形。
一是加快煤炭、煤层气资源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变输煤为输电、输产品。加快落实《贵州煤化工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着力构建贵州西部新型煤化工产业带,大力发展煤焦工业,积极引进省外技术、资金、人才,发展煤层气制二甲醚,加快发展煤制油工业,尽快形成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使煤化工产业发展成为六盘水市重要的支柱产业。电力方面,坚持优化火电,积极发展水电和风电,力争在发展风电方面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
二是大力发展冶金工业。依托现有企业加快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水钢通过整合重组、内聚外扩、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钢做大做强,支持水钢发展成为“百亿元企业”。完善冶金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钢铁上下游企业的联合重组,使六盘水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钢城。同时,依托双牌铝业公司铝业扩建工程及铝材加工项目的建设,发展铝及铝加工业。
三是加快发展建材工业。六盘水市具有发展建材工业有利条件,要依托现有企业,合理布局并扩大水泥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促进建材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在支持水城瑞安水泥公司等企业搞好生产经营,推进全市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上规模上档次的同时,加快木岗、老鹰山、红果等水泥项目进度。
三、完善交通物流设施,形成川、滇、黔区域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六盘水市独特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六盘水市要以大交通、大物流发展思路,推进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充分发挥六盘水市作为川、滇、黔、桂区域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完善路网结构和物流设施,加快发展面向全省辐射西南的大型专业化商品批发市场,把六盘水市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公路建设方面,积极推进水城至盘县高速公路和市中心城区绕城高速环线建设同时,积极争取水城至毕节高速公路和其他通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时机成熟时,要提高水黄公路等级,此外可否考虑六盘水市北上四川、西进云南的高速公路建设问题,研究杭(州)瑞(丽)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带来的影响。
铁路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六盘水市至沾益铁路复线铁路和部分支线铁路建设同时,积极争取成都至贵阳、昆明至贵阳快速铁路经过六盘水市。积极完善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地位的同时,大力培育红果交通中心。
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要尽快完善六盘水铁路编组站设施,增强功能,推进六盘水站换边和发戛坡货场建设。对汽车客运站要进行改造或搬迁,提高客运能力和效率。
发挥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和集散中心的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引进或发展一批物流企业,配套发展物流商圈,把六盘水市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
四、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建设我省西部地区旅游和文化中心
“凉都”品牌,内容应当十分丰富,既要体现气候资源优势,又要体现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特色。要通过“凉都”品牌的开发,增加旅游业开发和投入力度,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六盘水市新的支柱产业。
打造“凉都”品牌,一是观光方面,要开发建设一批体现“凉都”的景点景观,比如开发森林公园、竹海、洞穴等等旅游资源;二是购物方面,结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用品开发,大力发展体现高原特点的休闲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三是宣传方面,通过举办消夏节、会展、高原体育运动会等,突出高原特点,大力宣传高原旅游业特色和优势;四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快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公路,以住宿、餐饮为重点,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延长产业链。
围绕“凉都”品牌的打造,高度重视发掘夜郎文化和六盘水市少数民族文化,突出城市文化个性,完善服务功能,重点抓好一批体现夜郎文化和民族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资源开发。
五、推进城市建设,把六盘水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城市和我省大城市
充分考虑全省高速公路、三线一站的铁路建设布局,加快形成以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为极核,红果、平寨等为次中心,主要城镇沿交通干线分布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增强六盘水市的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同时规划建设汪家寨、老鹰山、玉舍、岩脚、落别、大湾、响水、柏果、松河、保田、老厂、发耳、南开等一批主体功能突出、各具特色的新兴小城镇,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形成合理的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
(作者系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