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数字经济 > 数字产业 >

大深圳崛起 伟大的“走出去”战略!

时间:2009-12-18 10:4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To be or not to be ,这曾经是悬在深圳人头上的天问。如今深圳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渐形城市发展的良性系统。
  2007年6月15日,为推动深圳企业开展国际化运作,全面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深圳市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本人认为这是本年度深圳最伟大的一项决定,"走出去"首次被写入深圳城市重点发展战略,其"战略"高度不忽视。事实上,"走出去"早已成了深圳人、深圳企业常用的词汇,而2007年则成了官方文件中最为耀眼的关键词之一。
  官方色彩的走出"走出去"战略
  该《决定》共分为十大内容,提出三十条关于战略意义、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可谓是呈现出系统化特点,涉及到深圳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召开的全市“走出去”工作会议上说:“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一条不走不行、必须要走、一定要走好的发展之路。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勇当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排头兵。”他强调,要从事关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思考和推动“走出去”工作,切实把“走出去”作为深圳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
  如何来认识深刻认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决定》分析:"十一五"以来,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壁垒不断翻新。同时,深圳自身面临着"四个难以为继"的紧约束条件。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是解决当前深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积聚未来竞争优势的必经途径和有效方式。《决定》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客观要求,是深圳新的历史阶段的内在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中央和省赋予我市的使命和责任。要牢牢抓住有利时机,增强紧迫感,积极利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积累形成的经济实力和龙头企业跨国经营探索的有效经验,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在全市重大规划设计、相关法规制定、重要资源配置中,对"走出去"工作予以支持和倾斜,坚定不移地把"走出去"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切实贯彻落实。
  《决定》中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发展目标是:根据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要求,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国际市场空间,推动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提升深圳的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为深圳经济的快速健康成长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十一五"期间,深圳应基本形成推动"走出去"战略的有效政府管理模式,建立起比较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支持服务体系;企业国际化战略意识普遍增强,本土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初步形成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发展格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初步显现,"走出去"对我市产品出口、技术引进、结构调整、资源保障、空间拓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走出去"战略的的指导原则是: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企业自主、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坚持"走出去"主体多元化;坚持"走出去"模式创新;坚持"走出去"为本地发展服务;"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必须与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际化城市等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为深圳的发展建设服务。推动企业"走出去"应鼓励企业扎根深圳,促进我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与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及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相结合,既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也要促进以我市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为核心,完善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
  之前,深圳市政府发布的《深圳市实施"走出去"战略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战略规划,到2010年,深圳要打造5家以上年营业额达10亿美元、海外业绩占50%以上的跨国企业航母。2家以上年营业额达100亿美元、海外业绩占50%以上的大型跨国公司。深圳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2亿美元,年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5亿美元,境外企业数量超过600家,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累计合同额达到200亿美元,营业额达170亿美元,在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形成较强竞争优势。
  《纲要》指出,支持优势战略企业群"走出去",包括软件、通信、数字视听等自主研发能力高的产业中自主知识产品比例高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支持优势传统产业群"走出去";传统产业中包括钟表、玩具、珠宝首饰、家具等行业产量占世界市场较高的份额,要通过"走出去"寻找和拓展更有利的生存空间。支持新型行业群"走出去",如医药等具有民族工业特点的行业;积极鼓励服务业"走出去",重点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以及会计、律师等服务行业。
  《纲要》表示,确定50家左右具有实力和优势的大型企业作为"走出去"重点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有利条件。从企业所有制属性看,应采取以民营和股份制企业为主,国有企业为辅、利用外企资源携手并进的发展方式。
  从深圳市政府的"走出去"战略我们可以不仅仅看到一个主动求变的政府,更看到了一个浩浩荡荡的大潮流。不用多言,一个以"深企闯天下"为背景的"大深圳"已跃然于世人面前。
  其实,在深圳市政府提出"走出去"战略之前,深圳始进行了类似的引导。
  众所周知,品牌之争已成为全国城市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自2003年以来,为加大名牌培育和创建力度,深圳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领导主持、11个部门组成的"名牌战略联席会议",设立了"市长质量奖"、"名牌产品百万奖"等,激励企业争创名牌。2005年7月,《深圳市实施名牌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式实施,标志着深圳市名牌战略已形成系统思路。该《规划》时间期限为2005年至2015年,共分三个阶段。其中2005年为规划启动期,2006年至2010年为规划实施期,2011年至2015年为规划拓展期。具体为:首先通过5年的大力实施,力争在2010年使各行业综合自有品牌率达到50%以上,电子、建材、服装、钟表、珠宝、皮革等优势行业的自有品牌拥有率达80%。2006年至2010年,每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6个,到2010年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45个以上,广东省名牌产品总数100个以上,并争取创出1~2个国际名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以上。远期目标则是到2015年,各行业综合自有品牌率70%以上,部分优势行业达到90%,中国名牌产品总数增至80个,国际名牌3~5个,省级以上名牌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40%以上。总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使深圳名牌建设从工业名牌向农业名牌、服务名牌、金融名牌、商业名牌、旅游名牌全方位渗透,引导众多企业尤其是OEM(贴牌加工)企业积极建立自有品牌。
  笔者认为,这是在深圳2005开始提出"效益深圳、和谐深圳"、构建自主创新型城市之后,深圳名牌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而"走出去"战略则是深圳实施新型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不断壮大的深圳企业群
  经过28年的飞速发展,深圳市不仅仅产生了由“小渔村”变为大都市的奇迹,更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深圳“四个难以为继”、在珠三角及内地广阔的市场、以及全球化的背景下,再加上深圳企业内生的强大的发展动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走出去”已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现在看来,企业只有敢于“走出去”才意味着能做大、做强,才能拥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固守,只能意味着停滞不前,默守成规。如今一大批深企:华为、中兴、招商、万科、平安保险、深圳发展银行、创维、飞亚达等等都成为中国人、甚至是全世界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
  就房地产业来看,深圳在二十年多年时间诞生了一大批品牌:万科、金地、华侨城、招商、中海、卓越等等。万科自1988年进入住宅行业,万科1991年开始进入上海市场,开始北伐,1993年将大众住宅开发确定为公司核心业务,2006年业务已覆盖到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为重点的二十多个城市。迄今为止,万科共为九万多户中国家庭提供了住宅。万科扎根深圳,不断向外扩张、发展,使其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第一品牌!
  成立于1985年的华侨城集团,上世纪90年代成功开发了民俗村、世界之窗等主题公园,其“旅游+地产”的模式一时引领中国的旅游地产开发模式。他们同时他们提出了建设“有品牌、有竞争力、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最好的民族旅游产业”的目标。而迈向这一目标的惟一选择,就是走出深圳谋发展。于是,我们看到了他们铿锵的步伐:北上京城、东进上海,西出成都、中领三峡,投资动辄数十亿元。在完成了“东西南北中”布点布局之后,华侨城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区域品牌,而是响当当的全国性品牌。扩张带来了加速发展,目前集团总资产近300亿元。公司负责人说,如果“猫”在深圳,不可能有今天的样子。(引自深圳特区报)
  据有关部门统计,深圳1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在内地拓展业务。其中,最先走出去的行业中,除地产外就是金融业。招商银行和平安保险为领军企业。1993年招商银行从蛇口迁至福田,对外业务也进入高速扩张时期。招商银行首创的一卡通和一网通,以及后来力推出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信用卡,在内地众多大中城市风行一时。招商银行在内地部分省会城市已经超越部分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在内地和香港成功上市后,招商银行借助资本市场巩固了自己在新兴股份制银行中的领先地位。据统计,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深圳金融企业在内地的经营规模已经超过在深圳的经营规模,有的已经超过公司年度总营业额的80%。一批跨区域金融公司正成长为跨国金融企业。
  在代表深圳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行业领域,中兴通讯和华为技术,在相互激烈的竞争中,抓住中国大规模建设通信设施的机会,发挥深圳企业创新和应变能力强的优势,快速成长为中国最有实力的跨国IT企业。目前中兴、华为已分别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点,设立了各种形式的企业和分支机构,包括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比亚迪、创维、康佳、金蝶等本土企业也大规模在境内外投资,拓展内外两个市场。2006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293.68亿元,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名,占深圳GDP31.39%。
  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使深圳的商业零售业第一时间掌握商贸领域的成长机会。新一佳、茂业、天虹、人人乐、好百年等一批商贸企业从本地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脱身,争相北上创业。在内地,深圳企业遇到的竞争对手不仅包括当地的同行,而且还有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零售巨头。商贸领域群雄并起,深圳企业已经在内地占据了一席之地。如茂业提出8年之内开50家分店、实现300亿销售的雄心勃勃的计划外,新一佳也提出2010年前实现销售100亿元的目标。据深圳零售商业行业协会统计,深圳市目前有连锁企业300多家,大部分已开展全国连锁,连锁版图扩至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的130家连锁品牌在异地营业额超过300亿元,占总营业额接近一半。内地市场正撑起深圳商贸企业利润的半壁江山。
  深圳土生土长的装饰、物业管理、钟表、服装、食品药品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在“雁行”行列中紧随。“全国装饰看广东,广东装饰看深圳”,“全国物管向南看,南边要数深圳强。”这些溢美之辞反映出这些贴近民生的深圳行业企业,在全国的地位。中航物业、健康元、飞亚达、海王,深圳人耳熟能详的企业名字,均已成为内地市场强有力的参与者,有的已经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规则制定者。
  金威、创维、康佳、东部、茂业等深圳企业,都是闯天下的成功者,都是在闯天下的过程中实现了由区域性企业向跨区域性企业飞跃的转变。看茂业的拓展之路:2004年首次进军内地,在重庆开设西南地区单体经营面积最大的百货商场茂业百货江北店;2005年巨资收购具有54年历史的上市公司成都人民商场;2006进军长三角,总投资20亿元、总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无锡茂业城正式动工建设……茂业如今在全国拥有17家分店,拥有员工数万人,总营业面积近50万平方米,2005年销售业绩突破50亿元,跻身国内著名的大型百货商业企业行列。
  东部集团在向西北拓展过程中,转向浓缩果汁领域,最终发展成出口16个国家和地区、5年跻身全国同行五强的果汁大王。
  经过十几年的拓展,深圳企业正在大规模地走出深圳,走向世界。据统计,经深圳市批准设立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已经超过300家,遍布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深圳企业在海外的拓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贸易型“窗口公司”,逐渐向生产、研发、服务、资源开发、承包工程等多形式、多层次方向发展。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群雏形显现。就在不久前,8月27日,深圳市召开民营领军骨干企业授牌仪式及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会议,111家民企被认定为首批民营领军标杆和骨干企业。在111家首批被认定的民营领军骨干企业中,华为、中兴、创维、比亚迪和新一佳5家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民营企业被认定为深圳市民营领军标杆企业,大族激光等106家企业被认定为深圳市民营领军骨干企业。据统计,111家民营领军骨干企业2006年实现销售总收入2472.43亿元,纳税151.54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04%和46.96%。这些企业全部设立了研发机构,是深圳市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我们也相信,他们也是深圳“走出去”战略的排头兵。
   “大深圳”是市场化的结果
  笔者认为,如果说,《关于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决定》具有鲜明的官方色彩、政府意志,那么近十多年的“深企闯天下”则是市场化发展的结果。2007年9月15日下午,龙永图在参加完“华联文化大讲堂2007”演讲完后,回答了由本人参与的提问。他就认为,大深圳”绝对是一个大的趋势,因为深圳的发展已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像一个小孩子长得得越来越大,看来原来那身衣服就不合适了。走大深圳是深圳走出去,不管是深圳企业走出去也好、还是老百姓买房走出去也好,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是整个经济发展市场化的结果,这要很好引导和鼓励,是一个必然。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就是:来自市场经济发展最早的深圳企业,对市场最敏感,对企业发展问题最为关心,他们“走出去”、“闯天下”不仅被赋予了敢闯、敢创新的“深圳精神”,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自觉。
  当然,“走出去”战略,并不是企业抛弃深圳,也不是深圳抛弃企业,尽管这种现象也多少存在,特别是在深圳经济由在转向高端服务业的过程中。关键是现在的“走出去”已由以前的企业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自我发展上升到了政府支持的重要城市战略,正合时宜,更为必要。笔者曾与深圳天安数码城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深圳龙岗天安数码城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毅有过很有意思的交流,他认为,深圳要定位国际化城市,但深圳有一个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土地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大深圳”就是深圳要当起大哥哥,无论是东莞、惠州还是更远一点的赣州、南昌、汕头等等,深圳应该有主动打破行政框架带领他们一起参与国际竞争的态势,深圳在考虑自己的产业分布的时候,应该有一部分细分,舍得把一部分产业链条延伸到其他的地方去,而不仅仅考虑税收的问题。转型一定有阵痛,没有一个转型是没有阵痛的。他觉得对“大深圳”有可能实现,不像有些人很悲观。他们认为在香港的影响下,深圳反而可能灯下黑,深圳又不是省会城市,这些反过来讲恰恰是深圳的优势。
  笔者认为“大深圳”的意义表现就是深圳企业的凝聚力与影响力。深圳已经成为向全国输出管理、经验、技术、人才和资金的重要基地,总部效应日趋明显。 9月18日在青岛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全国35个主要城市2007年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其中深圳名列第四,居北京、上海、广州之后。这也正说明,深圳的本土企业品牌强大,而500强的落地及金融中心发展稍逊于其它三个城市,但随着深圳与香港的进一步融化,深圳国际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提升深圳的竞争力!
  新加坡“走出去”之镜鉴“大深圳”
  众所周知, “走出去”战略在国内最早是中国政府2000年提出的,它标志着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即从最初的“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过渡。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的繁荣都产生重要影响。这对像深圳这样资源匮乏的城市来说,现实意义要大于象征意义
  深圳市政府提出“走出去”战略的伟大意义在于:深圳未来的希望并不在于城市的自我升级与转型,而是政府职能转变和顺应全球化潮流,积极实施“软实力”的扩张。正如前面所说:“走出去”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毫无疑问,深圳市政府在“走出去”战略过程,充当的就是一个“服务型”的角色,这也是“大深圳”得以实现的政治条件。
  深圳当前正正向香港、新加坡学习,特别是新加坡,尤其要引起社会观察人士的注意。因为新加坡国家、城市的发展战略目前与深圳有颇多相似之处。
  新加坡自1959年建国、1965年独立以来,保持了近四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400美元上升至3万多美元。其奇迹般的经济成就一直为经济学界所关注。由于新加坡仅有400多万人口,面积仅为622.6平方公里,市场非常小。因此,如何走出去是他们思考的重点。其主要市场定位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新加坡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思路,归纳起来可称为“国际化城市战略”、“高科技战略”“中国战略”和“扩大腹地战略”等等,目的在于提升产业结构,积极寻求海外市场,拓展对外经贸活动的空间。其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其实就是新加坡企业走出去的支持系统。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或简称为“企发局”,前身为“新加坡贸易发展局", 是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属下的政府机构。身为促进新加坡对外开展经济合作的主要机构,善于帮助新加坡常驻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走向国际化。该局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36个办事处和丰富的海外经验,具有帮助企业成功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境内, 共有6个办公点:分布于新加坡驻北京大使馆、新加坡驻上海领事馆、大连代表处、青岛代表处、成都代表处、以及广州代表处。我们所熟悉的苏州工业园区就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还有新加坡的国有全资控股公司淡马锡(Temasek Holdings)近几年从新加坡“走出去”,在全球,包括中国在内,到处攻成略地,引起世人关注,闯出了一条特色的跨国企发展之路。淡马锡控股除了投资新加坡本地市场外,也把亚洲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视为投资终点,目前大约一半的资产是在新加坡以外地区。
  众所周知,新加坡国有经济占主要位置,其国企业发展在全世界也是最有效率的,这与新加坡政府支持是分不开的。正是由新加坡的“走出去”,才得以把外资“引进来”。作为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岛国,新加坡十分看重中国的经济发展,近年提出了搭乘中国经济发展顺风车的口号。在鼓励本国企业积极开拓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的同时,新加坡还对充当中资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表现出浓厚兴趣。新加坡为中资企业牵线搭桥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它经济发达,法制健全,金融体系与基础设施完善,区域及国际市场开发能力较强,加上区位与双语优势,2004年前后就已经成功吸引了7000多家外国跨国公司前来落户,其中4000多家是美国公司,而且还包括不少区域总部。跨国公司云集新加坡,使这个位于赤道附近、只有400万人口的城市国家,成为亚洲地区一个重要的金融、转口贸易和炼油中心。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统计,目前在新加坡的中资企业数量高达总数已接近2000家,其中,截至2005年底,已有90家中资或中资背景的企业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既有大型国有企业,也有民营公司,业务涉及银行、金融、保险、航空、海运、贸易、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领域。
  深圳也相似特点,深圳因特区优惠政策和地缘优势吸引外资,起步于“三来一补”,经过经济与城市转型后,现在国有企业占相当比例,民营企业已迅崛起、也吸引了大批外商独资与中外合资企业落户。与此同时,在资源日益紧缩与全球经济不断被整合的环境下,政府提出“走出去”战略,并提供强有力政策、资金、资讯支持,这很有助于“有形之手”对“无形之手”的影响,这也有利于推动“大深圳”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007年8月22日的创业板草案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意味着:从1999年起筹划了十年的创业板可能将很快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将进一步巩固深圳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 这个消息也将大大刺激“走出去”的决心、增强深圳“引进来”的信心。

  总而言之,深圳将因“走出去”战略而变得更强大,“大深圳”这已不仅仅限于2020平方公里的版图,而是面向全球。深圳当前要做的就是要把“深圳基因”培育好、并扩散出去,让每一个深圳人、深圳企业因“大深圳”而凝聚,因“大深圳”而骄傲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