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泉州两家大型书城之一的越洋图书城,于2006年进驻我市,如今因租约到期,在面临租金可能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暂停营业,书城方表示在寻找不到租金合适的新场所后就会考虑退出泉州市场。9月22日,两位来此看书不成的小朋友因此眼眶湿润。(详见本报9月24日第8版、25日第15版报道) 9月26日,泉州越洋图书城总经理钱保中致电本报记者说,在本报的持续关注下,书城租住地的业主主动与他们洽谈续租事宜,租金不会超过每平方米30元,所以,书城定于10月1日重新对外营业。(详见本报9月27日第11版报道) 书城暂停营业,看不成书的小朋友哭了,做不成图书行业的人难受了。但正是这份对书香的不舍,让我们在实体书店消亡的残酷现实中找回了些许安慰—所幸,泉州城里还有人期待书香味,还有人想要延续书香味。更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本应“利润至上”的商业规则,这次也对书店“网开一面”—在业主优惠租金的支持下,书店将继续开下去。钱保中说单泉州越洋图书城六七年里就发放了12万张的会员卡,“读者是可以培育的,书香味是可以营造的”,卖书的人愿意苦苦挣扎于实体书店的市场寒流中,是因为他们有那一份图书情结,是希望一座城市永远有书香味。 业主方坦言,留住书城就是为了留住书城多年来培育起来的读者群,留住那透着书香的人气。善哉斯言!在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面前,一座城市就是要有给文化让利的担当与勇气!身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更应如是!曾有泉州文化界的名人说,如果读书的市民少了,就失了这座古城的格调。 对文化的让利,更多地应由政府来支持,而非个人买单。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提出了为传统零售书店减免税收的提案,赢得行业内外多方关注与声援。近年来,实体书店频频倒闭,正视书店经营不善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那高租金等成本支出像一座大山压垮了书店想要挺起来的脊梁。不少民营实体书店的经营者说,这些年来,只要租约到期,他们就要冒汗担心租金是否会涨。“在承担着公共图书馆功能的同时,我们也想要政府多一点关注的目光。”说来心酸。但我想,就像一个孩子想要一个怀抱一样,这种要求并不过分。在市场条件下,把那些公共闲置的场所低价租给书店,虽少了经济来源,城市却多了一份文化气息,善莫大焉。一座城市需要书店去播撒文化的种子,更需要当政者和社会各方面有这份胸怀和雅量去促成。 书也好、文化也罢,其兴衰的关键在于全社会的态度与氛围。书城的业主让出了租金利润,我们难道不能也“让一让”吗—让出点吃喝应酬的时间,多读几本好书;让出些嚼舌根说是非的精力,多欣赏几册图文并茂的文化画册。让浮躁的心给温润如玉的文化“让利”,这不正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大的“利”吗?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