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潼老街至今保留着水乡民俗。 如今走在溱潼麻石铺就的深巷里,跨过小桥和流水,拜访老井当院的民居,仿佛走进了往日岁月——这是溱潼老街。 古镇像一块华丽的碎瓷片,它五光十色,折射出了苏北水乡曾经有过的辉煌。作为匆匆游客,面对随处可见的历史沧桑,难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 溱潼人这般描述他们关于老街的历史画面:长辈们坐在厅堂里喝茶聊天,笑说孝顺的孩子把甘蔗嚼烂喂母的故事。印象深刻的一场雨,院墙角的荷花缸里一直淋淋漓漓……至夜,一群孩子在黑色的巷子里和河浜上举火狂奔,把鞭炮丢在据说恶毒女人的房顶上。大人们打牌喝酒,没有吃中饭的习惯,乐天知命,诙谐乐观……那些乡间建筑的高大,以及长巷的曲折,溱潼人讲话那种特有的婉转腔调,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势不可挡的今天,溱湖依然云水茫茫,呈现着一种鱼鸟亲人近乎原始的生态美、自然美。溱潼古民居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翘角飞檐,梁架简朴,装饰无多,崇尚朴实,不事奢华。铺在室内的地面,是特制大方砖。有的于方砖四角下置陶盆,不但防潮,而且人走在上面能发出空响,名叫响厅。 溱潼古民居家家相连、户户相通,且巷道狭窄。一旦发生火灾,定会殃及四邻。因此,溱潼人自古注意防火。从清代起,这个镇就按地段划成河南、河北14坊。各坊都设有民间消防组织,并配有消防桶、报警锣。在“溱潼水龙局”里可见6条大小各异、用于救火的水龙,其中年限最长的已有100多年,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光绪年间从德国进口铁制人力手压消防水龙,在当时已属先进的消防设施。 此外,“秦砖汉瓦馆”展示了溱潼镇东南郊区出土的秦砖;古宅仪门展示了精美的砖雕艺术;“名人馆”展示了从“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到当今李德仁、李德毅弟兄二人四院士等历代溱潼名人;“耕织园”里陈设的是风箱、砻子、椎臼、箩筐、摺窝、市斛等旧时溱潼人在生产劳动中使用的工具。 作家叶兆言在《江苏读本》里说到,江南水乡已经成为一个固定词组,大家很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在长江下游,无论江南江北,都是差不多的水乡,对水的依赖都一模一样,都是千方百计在水上做文章。由国家建设部评选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苏南拥有五个全在苏州,苏北拥有两个全在泰州……事实上,大江南北只要是个古镇,只要有点历史,只要老东西老玩意还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一定会有货真价实的文化,溱潼,已经足以让人缅怀,足以成为名胜。 另一条老街,是姜堰北大街。 在不久前召开的泰州文化名城建设会上,姜堰与泰州市委市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中,明确提出把北大街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如果把姜堰的文化比喻成一本书,那么北大街的历史文化就是这本书最高潮的篇章,3.22公顷方圆任由品读,精彩无处不在。先说渊源文化,姜堰,因纪念北宋姜氏父子抗洪筑堰而得名。而那条传说千年的“堰”,就在文化街区的南侧地下,由“堰”生“源”,街区色彩传奇。 再说茶文化,从清晚期起,徽籍茶商便在此以茶会友,距街区500米处的一座义茶亭、一座徽铭旧馆,至今繁华,可见当年。一大批胡姓茶庄更是惹人专注,当年,安徽绩溪人胡沇源于清道光年间来姜堰及周边地区从事茶业,经传四代,历百余年,创办了胡裕泰茶庄、胡震泰茶庄、胡源泰茶庄、裕泰和茶庄等知名茶庄,这些茶庄与洪义泰和、方和大、皖南茶叶商行等茶庄曾对姜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可贵贡献——在北大街民居中有一座北朝南的庭院,庭院的东厢是一幢两层小楼,是乡邻们的骄傲,前来参观瞻仰者络绎不绝,小楼也逐渐声名远扬。 在北大街,还有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泰州学派讲学堂、清代棋圣黄龙士纪念馆、乾隆昌栈以及东岳行宫万年台等历史文化旧址,一景一境界,沧桑忆百年。 历史的沉淀是城市的年轮,文化的张力是城市的表情。从历史中走来的北大街,一路风尘,却始终一脉相承。伴随着修复改造工程的快速推进,人们有理由相信,这里将成为打造文化姜堰“软实力”,提升姜堰文明幸福指数最直观的表述,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符号。 “溱湖风景区升级5A,是姜堰的一张城市名片,姜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得益于姜堰蕴含着丰富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姜堰区委书记李伟表示,姜堰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的风景名胜区和度假目的地的综合定位,乘势而上,高点规划,推进旅游品牌由“国家级”向“世界级”突破,游客结构由“普通人群”向“高端人群”突破,游览重点由“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突破,产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多元拓展”突破,积极构建完备的文化、商务、旅游、休闲体系,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服务水平,提升旅游品牌的档次。(孔玮 路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