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临港经济圈 “湛茂阳”准备好了吗?
时间:2012-06-19 08:25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为之
|
|
编者按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实现科学发展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未来五年,我们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党代会也就此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其中促进“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发展尤其引人注目。记者在采访全省各地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行动中发现,粤西干部群众对此欢欣鼓舞,但对如何建设临港经济圈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南方日报今起推出“探路‘湛茂阳’”系列报道,希望引起省有关部门特别是湛茂阳三市的高度重视,群策群力,把省党代会的精神落到实处,为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向海而生,因港而兴。
在粤西2200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150多个港口泊位,它们汲取着海洋的无穷活力,源源不断地给湛江、茂名、阳江这三座临港城市带来财富与机遇。
在不久前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应运而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决策层对粤西充满期待。
这是历史赋予“湛茂阳”的光荣与梦想,也是充满时代性的全新课题。
面对机遇和挑战,“湛茂阳”准备好了吗?
区域协调,粤西有潜力率先突围
未来十年看粤西!
3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粤西工作会议上的这句预言,正在变为现实。
湛江东海岛上,钢铁、炼化两大巨无霸项目相继落户;茂名2250万吨炼油改扩建工程如箭在弦;阳江核电站建设如火如荼——以只争朝夕之功,圆沧海桑田之梦。在这些重大项目的背后,是崛起中的粤西、转型中的广东。
过去30余年,珠三角借助政策与地缘优势,神话般嬗变为世界级城市群。但珠三角之外还有粤东西北、“富广东”背后蛰伏着“穷广东”。区域不协调,日益成为制约广东科学发展的瓶颈。
在粤东西北三大区域中,粤西拥有率先突围的巨大潜力。地处珠三角与北部湾联结点,粤西是广东内连大西南、外接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全球性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既有产业基础又有土地、港口优势的粤西更是吸引重化工业转移的理想之地。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广东时不我待。
将粤西打造成经济新增长极,广东势在必行。
时势交汇,机不可失。近年来,广东在湛茂阳等粤西城市密集配置重大项目,正是把握良机的一着妙棋。
重大项目为湛茂阳带来了生产力的积聚,也带来了新课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市间频繁进出,如何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
回看珠三角,这一问题早有答案——以一体化的经济圈破除行政壁垒。
曾属同一地区的渊源,让湛茂两地民间早有“同城化”的呼唤。2009年粤西工作会议出台的相关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湛茂阳经济圈”的概念。这一概念后被纳入广东“十二五”规划,上月召开的省党代会又以“湛茂阳临港经济圈”清晰示人。
参与省党代会报告起草的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张劲松说,“临港”凸显了湛茂阳的最大优势;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则表示,湛茂阳建设临港经济圈,是广东海洋经济战略的一部分。
同样是瞄准海洋经济,紧邻湛茂阳的广西北部湾已抢先起步。早在2006年3月,广西便决定将南宁与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四市共同列入经济区,统筹规划。而北部湾沿海三大港口则纳入统一集团化的组合港,协调开发。
环顾宇内,从美国东海岸到日本东京湾,从环渤海到长三角,以临港经济为驱动力的区域一体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潮流。湛茂阳建设临港经济圈的成败,不仅决定着粤西能否崛起,也是广东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棋子。
城市合作,为何“起大早赶晚集”
近年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经济圈风生水起、合纵连横,粤西早已看得眼热。
在湛茂阳三市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的会议上,“临港经济圈”屡屡被提及。
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说,湛江将加强与茂名、阳江两市合作,促进临港经济圈发展。
茂名市委书记邓海光表示,茂名将承担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使命,努力打造临港经济圈。
阳江市市长魏宏广提出,阳江将以临港经济圈为契机,加大力度推进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
珠三角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间协商合作的制度化,是共建经济圈的关键步骤。但鲜为人知的是,粤西各地政府2009年底曾召开过一次联席会议,还签订了紧密协作框架协议。“不过,这个会以后再没开过。”湛茂阳多名官员遗憾地说。
湛茂阳为何“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在粤西,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疑问:“这个经济圈,谁来当龙头?”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湛茂阳不少人的心态。
毋庸讳言,粤西“龙头”之争由来已久,湛江、茂名双龙夺珠的态势十分明显。近年来,湛江接连将中科炼化、宝钢钢铁等重大项目揽入怀中,“争当振兴粤西发展龙头”已是志在必得。
不过,经济总量依然在粤东西北独占鳌头的茂名并不甘示弱,一系列大动作几乎是紧紧盯住湛江——茂石化改扩建工程将使其炼油能力保持国内领先;年初开工的博贺新港规模在省内名列前茅……由于产业结构、发展路径、资源禀赋高度相似,湛茂难免有瑜亮之心。
另一方面,距广州短短3小时车程,让不少阳江人更愿意让家乡成为“珠三角后花园”,通过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获得发展。“湛江、茂名也是穷地方,以前我们的联系不多。”一名当地官员说。
显然,与过去的珠三角一样,湛茂阳合作也面临着“诸侯经济”的阻碍。
省政府参事、原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认为,中国传统以行政区为单位的竞争,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提出建设经济圈,就是要打破界限实现资源共享,“湛茂阳三地必须树立开放的观念,经济圈内部要开放,对珠三角等其他地区也要开放。”他建议,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可以按照“多核”的理念去建构,湛茂共同组成经济圈的核心地带,而阳江则是双向对接的平台,是连接粤西临港经济圈与珠三角的桥头堡。
建经济圈,城市化工业化仍是短板
位于阳江市区以南的阳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是该市近年来重点培育的沿海新城区。但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却发现,开发区内虽然工厂密布,却鲜见金融、餐饮、酒店等现代生活配套设施。
即使是在配套相对齐全的阳江老城区,也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城市狭小陈旧、道路年久失修、交通混乱拥堵……
城市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空间,也是构成经济圈的核心要素。可是,阳江中心城区仅40多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水平只有46.8%,与珠三角80.19%的城镇化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粤西另两座城市也不乐观:湛江城市化水平不到40%,茂名城市化率只有35.06%。
“整个粤西的城市化水平都不高,不仅比不上珠三角,也比不上粤东。”陈鸿宇指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化水平低。湛茂阳的农业还占GDP20%左右,比重这么大,说明工业化比较薄弱。”
的确,重大项目落地为粤西腾飞增添了底气,但粤西三地的家底还不够厚实。
“比如湛江,虽然炼化、钢铁都开工了,但建设周期还需三至五年。”陈鸿宇分析,石化、钢铁项目都是比较容易受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政策调控影响的行业,粤西地区亟需拉长这些大项目的上下游产业链。
茂名就吃过产业链不健全的苦头。长期以来,茂石化一枝独秀却“强而不大”,石化产品后续加工能力薄弱,使得石化项目没有产生“榕树效应”,未能形成产业集聚,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而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孱弱,更是湛茂阳的短板。
去年湛茂阳第三产业比重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其中,湛江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三大传统服务业仍占服务业总量的四成多。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茂名和阳江。
“临港经济圈是一个系统概念,不仅仅是几个钢铁、石化项目这么简单,现在只是起步阶段,今后湛茂阳三地的一、二、三产业都需要转型升级。”向晓梅提醒说。
“客观上看,湛茂阳形成经济圈的条件的确还有缺陷。”陈鸿宇坦言,“但是所有跨行政区的整合,我们都应该鼓励!”
的确,既然珠三角能从桑基鱼塘成长为世界工厂,我们又怎能不对粤西充满期待。
然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历史机遇,我们也必须认真检讨:
湛茂阳该如何去除“诸侯经济”的心魔?粤西各市的产业结构如何适应临港经济的要求?相对滞后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如何支持经济圈的发展?
人们在追问,在期待湛茂阳大胆探路,创造出耀眼的辉煌。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