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90%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成果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专利申请在企业。” 这是地处珠三角东部的广东惠州实践企业主导科技研发的成绩单。近年来,惠州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快速增长的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托起惠州科学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双翼。
寻找“未来之门”金钥匙
近年来,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让惠州林林总总的大中小企业倍感寒意,弱小的出口加工企业如何从经济寒冬中走出来?怎样的发展态势才能让企业赢得未来?
记者来到惠州华阳集团,华阳通用公司与武汉大学共同创建的“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惠州华阳分中心”格外引人注目;华阳光学技术有限公司的防伪技术蓬勃发展;华阳多媒体已经成为3G应用技术拥有者……曾经的“华阳”,是惠州典型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生产全凭订单,按订单采购元器件,按交货进度组织生产。几年过去,华阳集团让人刮目相看,集团内部高科技成果琳琅满目,由此带动一批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华阳光学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荇说:“科技对经济的撬动作用非常明显,企业有了自主创新的产品,推向市场时会像井喷一样。华阳这些年通过不懈努力,找到了企业打开未来之门的金钥匙。”
类似华阳这样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起步,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成为高端技术拥有者或品牌经营企业的,在惠州不在少数。天缘电子、九联科技、亿纬锂能、富绅服装……截至目前,惠州全市企业共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31家,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中心和农业创新中心38家,市级90家。惠州还建立省级工业技术研究院1家,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专业镇13个,省级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个。目前,惠州市企业拥有科技研发人员1.09万人,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
“企业主导”激活创新文化
“科技成果一大片,企业生产看不见。”这是以往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形象概括。但这个状况,在惠州已不复存在。
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是位于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家年轻企业。从当初简单的机械加工,到今天成为锂电池领域领先企业,公司的秘诀就在于“市场主导研发、研发主导生产”的自主创新模式。该公司200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就达到150人,在引进的各类专家中,不乏国际顶级专家。
像亿纬锂能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在惠州比比皆是。
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春霖介绍说,现在他们拥有全球一流的技术中心和得到大众、通用等跨国企业认可的实验中心。全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已超过500人,占员工总数的40%,到2015年,研发团队将达到1000人,将来还要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
在仲恺、大亚湾两个国家级开发区,4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中,惠州已经培育了1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另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两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到236家,“惠州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41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TCL多媒体全球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杨福忠介绍说:“在企业,创新一定是为了产业化运用,而产品设计肯定离不开新技术的研发。因为企业沿着产业化和市场的需求来做,就不会是脱缰的野马,这是企业研发的优势。”
政府扶着创新走
走进惠州国家级高新区仲恺高新区,这里的LED产业尤其引人注目。近年来惠州以“广东省LED产业(惠州)基地”和“广东省LED绿色照明示范城市”的建设,高标准规划了LED产业园,先后引进培育了科锐、LG伊诺特、比亚迪实业、洲明科技、雷曼光电等一批超10亿元的LED企业项目,形成以外延片生产、芯片制造为主的上游产业板块和以封装、应用为主的下游产业板块,目前仲恺高新区是全国LED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这一切与政府的产业规划密不可分。
在推动以企业为主题的自主创新中,正是因为有政府扶着创新的“婴儿”走,才有了自主创新的茁壮成长。
TCL副总裁黄伟说,企业能够感受到政府营造的创新氛围——对企业经营从不干涉,对新技术却很关心,发现企业一有好的创新点就立即支持。
近年来,惠州市为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先后出台《惠州市推进专利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与广东省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市的意见》、《惠州市鼓励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吸引博士进站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仅2011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就达1.62亿元,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达3.3%。
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表示,惠州市要在加快推进大中型国有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的同时,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扶持小企业。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激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实施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计划,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