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一个令长丰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合肥市委、市政府曾连续5年在这一天,在该县召开扶贫帮困会议。省、市、县联动,扬起了上下合力、多轮齐转、决战贫困的旗帜。今天的长丰县,已经跃入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行列。
双凤开发区
■ 本报通讯员 孔宪昌本报记者 郑 莉 47年前,在江淮分水岭脊背上,一个取名“长丰”的县份悄然诞生。当地人默默祈盼:愿长丰名副其实,长治久安,人寿年丰。然而,到了1994年,长丰竟成为全国省会城市辖下的唯一国家级贫困县。连续五年,每到4月23日,合肥市都在长丰县召开帮扶会议,部署市直所有单位对长丰实施对口帮扶,送钱、送物、送技术。省财政厅、教育厅等13家省直单位也纷纷与长丰县10个乡镇结成对子,对口帮扶。 从今年起,一切在悄然改变。先后成为全省“十快县”、“十佳县”、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全国中部百强县的长丰县,已脱下了“贫困”的帽子,驶向康庄大道。“未来五年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市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国争百强。 ”长丰县有关负责人表示。
倾情帮扶 合力攻坚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为210亿元、21亿元,是2006年的4倍、6倍,五年翻两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突破 700亿元,年均增长37.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五年翻一番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7110元,是2006年的8倍。 很难想象,这样的成绩出自一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是什么? 伴随着“城乡一体,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省、市帮扶长丰的热潮如火如荼,统计表明,截至2010年的10年间,省级帮扶单位总投入为1.3亿元,市、县级帮扶单位投入为1.56亿元,社会机构扶贫投入为9400万元,处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的人数达1400多人,帮扶总户数为1144户,谱写了一曲合力攻坚战贫困的壮歌。 地处窑河湾畔的水湖镇孔圩村村民王统斌全家3口人,一直靠种粮维持生活。由于连年遭灾,从年后忙到年前,只能忙个“肚子圆”,住的茅草屋透风漏雨,孩子上高中也拿不起钱。2006年,听说岗集镇多家汽配企业对农民工用量较大,王统斌将辍学在家的儿子王杰送进技校进行专业培训,两年后,王杰被星通橡塑公司录用,月工资达3000多元。这期间,王统斌和妻子也跳出传统种植圈子,在“村村通”路旁,开辟了两亩多地的草莓大棚,每年“坐家”收入3万多元。如今他家不仅推倒茅屋住楼房,而且各种电器设备应有尽有。王统斌兴奋地说:“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兴起,俺家的生活从‘糠箩’走进了‘米箩’”。 王统斌家庭的巨变,只是长丰78万人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而长丰,又给自己定出了更加闪亮的奋斗目标。 “到2015年,也就是长丰建县50周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8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2万元。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长丰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全国百强县。 ”县有关负责人表示。
“三化”共举 强县富民
2001年,长丰县确立了“快工强县、优农富民、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战略思路。历任县领导班子,抱定一个蓝图,瞅准一个思路,围绕合肥“工业立市,县域突破”战略,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战略,迈出了“长丰扶不起来、富不起来”的泥沼。 快工强县,工业布局不断优化,园区整合、扩容、升级步伐加快,打造出了以双凤开发区为主体的六大工业集聚园区。在此基础上,自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累计引进内资574亿元,利用外资1.36亿美元,159个超亿元工业项目落户长丰。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31家,其中9家成为上市企业,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29.1:38.8:32.1调整到现在的20.4:58.9:20.7,二产主导地位“奇峰突起”,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县向工业主导县的根本性转变。 优农富民,实施现代农业 “418”工程、“百千万”基地建设等。目前,全县草莓种植面积已突破16万亩,“长丰草莓”在北京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上荣获7项金奖,品牌价值高达10.58亿元。同时树莓、蓝莓快速发展,全县有12万人走上兴“莓”致富之路。蔬菜产业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形成以吴山等乡镇为核心的6万亩南(冬)瓜基地,以罗塘等乡镇为核心的万亩马铃薯基地,建成“一村一品”蔬菜特色村30多个。畜禽业连年攀升,奶牛养殖规模达到2万头,“雪山草鸡”养量达4000万只,年出栏肥猪百万头以上。此外,还实施“昂起龙头促增收”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10多家,去年销售收入达到130亿元。 与此同时,长丰县发挥城间县独特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双城带动”战略。一方面,举全县之力,加快北城新区建设,将其打造成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新亮点。另一方面,加快县城建设,迎接淮南市辐射。长丰县委常委、北城区办公室主任张义明告诉记者,今年是合肥北城建设5周年纪念,5年间,政府累计投资达64亿元,去年新区建设形成了高潮。两个高端城市综合体项目成为“引爆点”。北城主干路网进一步完善,济河路、龙河东路、淮南北路等全面完工,梅冲湖路、双凤路、杨庙路主路面通车,连接合肥主城区的两条公交线路也即将开通。 水湖镇镇长杨向阳说起县城建设如数家珍:去年高标准完成了杨公路、吴山南路改造工程,合淮阜高速县城连接线建成通车。自来水“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县城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彻底解决。长合路、杨公路立面整治和灯饰亮化工程实施,县城面貌焕然一新,文明县城创建工作获全省先进。 “实现争先进位,加快发展的前提就是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快抓实干,围绕事业发展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怎么好怎么干,怎么快怎么干,以时间赢得空间,以速度缩小差距。坚持战役式推进工作,派单式分解任务,曝光式督促检查,做到决策集体研究、推进责任到人、部门全力保障、任务限时完成,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县委书记李军说。
关注民生 帮民解困
70岁的张本余老人是位独居的 “五保户”。 2006年,老人居住多年的土房子突然倒塌,他住进了当地村委会的两间空房子。 2010年6月,张本余又搬家了,住进了罗塘乡中心敬老院。近两年时间过去,张本余已经爱上敬老院。 “吃穿住用都有安排,还看电影看戏找乐子。 ”老人说,平日里,生活费用由政府“埋单”,每个月还能拿到一笔政府补助,日子过得很舒心。如今,住进罗塘乡中心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已超过百人,省市县财政又投入347万元,对敬老院进行扩建,迎接新的“五保”老人入住。 决战贫困,民生为重。长丰县在推进民生工程上,以整乡整村推进土地整治为抓手,既保证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又加快了新农村建设速度。造甲乡是“长丰第一贫”乡,整乡推进项目完成后,全乡新增耕地1.7万亩,7000多农户全部搬进新居。该乡党委书记戚明余说,“整乡推进”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腾出了空间,还为长丰发展工业提供充裕土地,可谓一举多赢。 长丰县还多管齐下,改善民生设施。十年来,共投入4.75亿元,兴修农村公路1680公里,其中县乡公路756公里,村村通水泥路924公里,制定出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十大工程实施意见,完成66座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2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资金1.58亿元,完成塘坝扩挖6000口。开展“绿化大会战”,完成造林面积2.7万亩。推进扶贫开发及移民后期扶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实施村级“一事一议”项目1347个,改造农村危桥15座。岗集110KV变电站二期、吴山110KV变电站开工建设,电网结构进一步完善。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80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初步实现“老有所养”目标,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2.7%。实施了困难群众救助、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助、白内障患者复明等工程,对普通高中和中职困难家庭学生实施资助。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政策资源,十来年,全县共培训农民2.3万人次,就地转移7000余人。 历经18年的拼搏,长丰大地硕果累累。 “尽管长丰已跃入‘高速时代’,但全县仍有一部分农民处在贫困线上。我们将凝聚全县智慧和力量,抢抓机遇,开拓赶超,‘全市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国争百强’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长丰县县长汤传信信心十足地说。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