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日,来自巴西的桑巴舞演员与昆明市民在旅游节上互动 资料图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连接着一个城市的过去和未来。文化软实力也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这已经成为昆明文化工作者的共识。 “桥头堡建设离开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是不可思议和不可想象的!”一位昆明市文化系统的官员如是说。 昆明凭什么建设泛亚文化名城?昆明文化建设的列车将驶向何方?动力在哪里?这些,都是昆明要回答的问题。 ●高端访谈 昆明市社会科学院社会所所长高军 建议重点建设 9大文化片区 昆明市社会科学院社会所所长、研究员高军,同时也是昆明滇池泛亚文化研究学会成员,他和学会其他成员一道,长期研究昆明的文化建设,对昆明建设泛亚文化名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出9大重点建设领域: 一是突出主城区。提升翠湖、文庙、昆明老街、大观公园等片区的历史文化。以云南民族村为核心,集中打造云南民族文化展示基地。沿广福路发展福保文化城、官渡古镇、云南文化艺术中心、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文苑等,形成现代新昆明的重要“文化带”。 二是建设呈贡文化新区。建设昆明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昆明市中心图书馆、昆明市博物馆系列、昆明大剧院、新昆明音乐厅、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馆、昆明市文化产业创意园、新昆明书城、云南亚广影视信息传媒中心、云南文化产权交易所、韶山藏书楼等。 三是嵩明泛亚文化城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区域,形成具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城市民族特征的文化城。 四是晋宁文化区。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选址建设西爨王府,使之成为展示“西爨白蛮”文化的博物馆。选址建设展示云南各民族土司文化的土司府。 五是西山文化重点区。 六是空港新区。 七是石林特色文化旅游区。在石林镇打造石林民族文化创意园;建设云南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打造实景演出节目;建设中国石林长湖露营与户外运动公园。 八是倘甸-禄劝轿子雪山旅游专区。 九是其他区域。 昆明凭什么? “从大文化圈层看,昆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地带。”昆明市社科院社会所所长、研究员高军细数昆明的几大优势:“昆明具备了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所需的地理区位优势。昆明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南欧和非洲开放的桥头堡,是南北国际大通道和以深圳为起点的第三座东西向亚欧大陆桥的交汇点。这样的区位使昆明有条件成为立足云南,服务我国西南地区发展,联系东部、中部、西部三大板块,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南欧和非洲广大地区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昆明作为古滇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悠久灿烂,遗存丰富,为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不竭源泉,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推陈出新工程、博物馆名城建设工程、图书馆名城推进工程、高原体育名城探究工程、文明素养提升工程、文化事业繁荣工程、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文化体制创新工程、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文化交流拓展工程等“十大工程”,更是让昆明成为一座与时俱进的历史文化名城。 昆明的动力在哪? 外向的文化交流与融通,从“建设泛亚文化名城”提出那天起,就变得异常重要。 张祖林市长在今年昆明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专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做过系统阐述,要求“拓宽一批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渠道,扩大文化对外交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会展经济、国际文体交流、区域学术交流合作、区域文化市场等多个领域,昆明四处出击,成为建设泛亚文化名城的“推进剂”。 现有“昆明泛亚文化艺术节”、“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聂耳音乐节”、“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会”、“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等活动,带动了国际文化交流。昆明将对这些会展、节庆进行内容创新和规模拓展,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政府行为与商业行为相结合,策划组织一批有昆明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以举办滇池泛亚论坛为契机,成立滇池泛亚文化合作组织机构,建设区域性文化交流网站,创办区域性文化研究刊物,创立区域性文化研究学科,吸引区域内各地区的专家、学者汇集昆明,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 鼓励昆明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支持企业积极研究区域内各地区受众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找准昆明文化与东南亚、南亚市场的最佳对接口,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与营销。 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影视产品、出版物、民族演艺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进入国际市场。凡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项目目录》的企业和项目,将予以奖励。 与周边国家共建昆明—河内、昆明—曼谷、昆明—仰光、昆明—加尔各答文化走廊。深度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孟中印缅次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加快昆明—印度洋国际陆路大通道建设,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及西南等地区文化企业进入东南亚、南亚搭建桥梁。加强与川滇黔十地州市合作,打破地域限制,建设区域无障碍文化旅游区。 鼓励本地媒体、中介机构与国外媒体、文化团体开展合作。 这些举措,为“文化交流国际化”指明了方向。 中国规划网昆明11月2日电 记者罗伟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