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索道的启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产品品质 崇山峻岭间,一台旅游巴士行进在公路上,游客有些“车在画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美妙,大伙兴高采烈隔着车窗拍摄。不久,游客感觉头晕脑胀,有的开始呕吐……之后,满车人兴致全无,显得憔悴、疲惫与失望。 梵净山风光 曾经,如此场景已是多年,它凸现了铜仁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相当滞后,影响了铜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精。 “人还没有赶到旅游目的地,就折腾得去打吊针了!”我区的决策层对此心知肚明,一度亦对此无可奈何。 天生丽质的梵净山文化旅游内涵丰富,然而,受制于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等诸多因素,以梵净山为龙头的铜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履蹒跚,多年来旅游不温不火。 还有人如此放言:“梵净山不可不来,可也不能多来!”此话折射的是长期困扰梵净山旅游的尴尬:从山麓登梵净山唯一的途径就是徒步万步石梯,登顶多则需六七个小时,少则两三个小时,导致多数游客望而生畏,阻挡了五湖四海游客的脚步!因此,曾经看好梵净山的不少旅行社不得不放弃推介这条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线路。 梵净山索道 “龙头不舞,龙身安动?”我区决策层深入调研后认为:“铜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希望在梵净山,突破口亦在梵净山,必需千方百计打破掣肘梵净山旅游发展的瓶颈。” 历时4年不寻常的争取,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审核,梵净山开发棋局落定,并成功引进上市公司湖北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以上,建设梵净山观光索道和景区特许经营。景区范围40平方公里,不及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现今,一条总长3500米的观光索道凌空而立,乘缆车从山脚登山顶只需12分钟左右。另外一条从西线上山的索道的前期工作亦紧锣密鼓在进行。 这条观光索道建成运营前7个月,梵净山景区就接待游客15.4万人。此前,梵净山全年的游客长期徘徊在4万人左右,至今,前来梵净山旅游观光者纷至沓来,呈现“井喷”之势,每逢节假日还需限制客流量。 “梵净山索道的建成投运对于铜仁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索道运营后,游客人数出现了持续的‘升温’现象,梵净山的龙头效应已经产生。这是铜仁人锲而不舍发展文化旅游的结果。”地区旅游局局长李世凡对此深有感触。 梵净山旅游观光索道成功运行给铜仁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启示是:优质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是关键,其关系如同“龙头”与“龙身”之关系,前者起舞后者就全身而动。 两种观念的碰撞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 梵净山是大自然馈赠给铜仁人无价之宝。 守护着梵净山,往昔就是守住“金钵钵”讨饭过日子。由于,多年的付出没有多大回报,周边的村民偷偷摸摸摸入深山非法开矿、砍伐、采药,甚至盗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黔金丝猴。每年,皆有村民因此判刑。 祖祖辈辈栖居在梵净山麓的村民“望山叹息”,他们的遭遇与各种美誉加身的梵净山格格不入,风光旖旎掩盖不了村民的贫困! 曾经,一场关于梵净山是否开发利用的论辩纠结,让我区决策层对梵净山的开发始终保持审慎的态度。在决策层的视野里,论辩双方的声音同样嘹亮。保护论者认为,梵净山有特殊的生态价值,不是一般意义的旅游景点;开发论者认为,梵净山景区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不能一概而论,完全可以做到保护性开发。 在给论辩双方充足的话语空间的同时,对梵净山的保护与开发,决策层的思路是:不拍脑袋,科学论证。 打好“梵净山牌”,关系当地百姓民生,关系铜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铜仁是否有可持续经济增长极。两种观点大碰撞,需要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支撑点和落脚点。 数年的纠结与争论,最终放置在“科学发展”思维空间下尘埃落定:关于梵净山文化旅游,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立足点放在大力恢复植被、保护资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上,通过合理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维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能力;要创新管理理念,建立长效机制,开辟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新途径。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旅游品牌顺势而出,斥资1000多万元编制《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发展战略规划》等18个旅游发展规划横空出世。 思维空间与实践路径珠联璧合,“武陵正源”梵净山追寻到了“突出重围”的坐标。 这就是,以梵净山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佛教文化与区内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构成的独特文化旅游资源,构建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 这就是,以把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江口县、印江自治县、松桃自治县、铜仁市纳入文化旅游经济圈统一策划、统一规划、重点投入,打造梵净山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贵州“自然、健康、安全”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举措,培育贵州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这就是,以环梵净山的一市(铜仁市)三县(江口、松桃、印江)为规划范围,其总体定位为:以生态文化和佛教文化为核心吸引力,建设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复合产品,满足游客寻求质朴、回归自然、创造梦想、洗涤心灵的需要,逐步把梵净山文化旅游圈构建成为高氧、低碳和无污染旅游圈,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圈,最终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2010年,我区抢抓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铜仁召开契机,全力以赴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斥资24.6亿元启动83个旅游项目建设,其中,梵净山核心景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继建成,梵净山环线旅游公路等一大批项目如期实施,极大地改善提升了铜仁旅游基础设施的整体形象。 梵净山风光 我区大手笔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大量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当年,全区新增星级酒店7家,迄今酒店和宾馆已达380家,拥有客房7977间床位14304张。鸽子花大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相继开工建设,将提升接待水平和档次。 乘旅发大会东风,铜仁旅游业至少提速5年。2010年,全区游客接待量将超过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47%,其中,境外游客同比增长3倍,成为一大亮点;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72.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28%。 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区现有各类乡村旅游经营户近3000户,从业人员达12000多人。每年,乡村旅游将给农民带来直接收入7亿多元,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人均比普通农民多增收1500元左右。 四个县市一台大戏合作是基础竞争是必然竞合显活力 蹒跚多年的中国旅游当今风帆正悬,以梵净山为核心产品的铜仁旅游亦紧趋其后,在烽烟正炽的市场竞争中志在必得。 纵观全国旅游市场,业界人士指出,当前旅游消费需求已出现了三个明显变化—— 其一,是以国民消费为主体的大众化旅游时代已经到来; 其二,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不断涌现; 其三,是休闲度假已成为未来市场的主要方向。 参照这个要素,业界人士认为:铜仁旅游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千方百计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基本目标是满足游客多样化和更高标准的旅游需求,扩大旅游惠及民生的覆盖面。 鉴于此,我区“十二五”时期遵循“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开发时序”的原则,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实现铜仁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最近几年,以全面转型升级为目标,千方百计提升景区品位,完善各景区景点的配套服务功能。集中精力打造以梵净山、苗王城、九龙洞为代表的高端旅游景点景区;精心策划以梵净山为核心,连接张家界、凤凰、遵义、黔东南等著名景区景点的精品旅游线路,占据“大武陵大文化旅游圈”制高点。其次,大力推进旅游产品多元化。统筹利用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等规划成果,在抓好原有观光旅游的基础上,综合策划休闲度假、疗养、健身、运动、科考等旅游项目,努力提供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旅游产品。此外,大力完善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大景区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酒店接待能力和水平,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梵净山蘑菇石 业界人士强调,特质系列旅游产品供给不足,进入条件、配套设施问题两个突出,旅游商品开发、资金、人才、合力营销四个薄弱等,这是铜仁文化旅游转型升级亟待破解的瓶颈。 他们进一步指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只有特质突出、配套完善、服务优质、效益明显的旅游目的地,才能分得市场的一杯羹。 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的铜仁、江口、印江、松桃等4个县(市),当下正在把绘就的美好蓝图逐一落实,快马加鞭推进各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显现出良好的“合作、竞争、竞合”状态。 一路前行,铜仁信心满满,这因为不甘落伍的铜仁已具备了把自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决心、勇气和睿智。 “武陵正源”名副其实,巍巍梵净傲视武陵,“突出重围”的脚步铿锵:两年内,实现梵净山游客达到200万人次,到2015年,全区旅游人数力争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0亿元以上;到2020年,旅游人数力争突破1亿人次,旅游产值突破800亿元。 所有的艰苦、打拼与付出,我们在所不惜! 所有的信心、期待和憧憬,我们戮力同心! 中国规划网贵阳10月31日电 记者罗伟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