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相关的文章中,有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在我的印象里,《人民日报》作为国内第一大报,很少会用这么诗意的语言和如此多的数据对比来作评论员文章,但是,当它出现在读者面前时,结果却更加震撼,更加发人省醒。“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细细品味这段话,它留给兰州的意义却更加深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比性。 长久以来,我们谈发展、说目标,都是围绕着经济而进行的,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而这个发展的标准就是GDP和与GDP相关的各类对比数据。而以精神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事业的建设却在量上很少具体化,即使有,那也是关于图书馆、学校的数量上的增加,与占了大头的经济目标和数据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当我们细细品读六中全会公报的每个字眼,我们却不得不捡起这个忽视已久的话题——关于文化,关于软实力。因此,笔者以为,全会公报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许多正在发展着同时也彷徨着的许多城市开辟了另一条发展的新途径——在硬件和硬实力明知难以赶超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在软实力和文化的发展与培育上另辟蹊径?这样的城市,其实也包括兰州。这也许正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陆武成在传达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市委常委会议上强调“兰州要利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契机,推进文化兰州建设,打造西部文化名城”的要义所在。 凭心而论,“十一五”时期是兰州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它同时也是国内多数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尽管兰州的GDP超过千亿元大关,但面对着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横向比较,我们与许多发达城市的经济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逐渐扩大。要想在城市发展的突击战中占得先机,必须知己知彼,而且要学会以己之长攻它之短,这才是在竞争中如何获胜的关键。 现在,其实我们已经在学着如何运用规则。当全国各类刊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地轮流上演着文化期刊市场的争霸之战时,出身于兰州的《读者》牢牢占据着全世界发行量第四、亚洲第一的宝座,傲立西北、独树一帜;当各大卫视及所属的文化大省依靠着选秀、娱乐的平民文化来制造噱头和吸引眼球时,我们的《大梦敦煌》坚持将高雅艺术进行到底,而且早已名扬海内外……我们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中用群众积极的参与和市民的高素质来弥补基础设施不足造成的失分,我们用一如既往的热情来营造2011兰州国际马拉松赛、2011中国MBA黄河漂流赛以及各种在兰州举办的国内大型赛事的气氛。这些说明,我们的软实力打造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现在欠缺的只是进一步夯实和筑牢,使它真正成为我们参与城市竞争的“王牌”。 夯实基础,再造实力,要求我们要秉承光荣传统,继承优秀资源,同时要坚持打黄河牌,走特色路,全力抓好黄河文化品牌建设;夯实基础,再造实力,要求我们在继续坚持文化强市的路子,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兰州建设的相关措施……当然,这些措施都是操作性的,更重要的是思维和头脑。也就是说,从决策者到每个市民,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要牢牢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文化也是一种实力,它是与GDP等经济指标同等重要的软实力,所以,培养和壮大文化实力,树立文化品牌,也是不可忽视的发展硬道理。当然,这些措施都是操作性的,更重要的是思维和头脑。也就是说,从决策者到每个市民,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要牢牢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文化也是一种实力,它是与GDP等经济指标同等重要的软实力,所以,培养和壮大文化实力,树立文化品牌,也是不可忽视的发展硬道理。中国规划网兰州10月25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