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经济发展 >

突出海洋文化特色 建设海洋文化名城

时间:2011-04-16 17:02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当今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也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青岛作为一个经济城市、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等在国际国内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但与世界上及我国的许多城市相比,在文化知名度方面显然还有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岛文化建设特色不够突出,青岛的文化品牌没有获得广泛认同,城市整体上缺乏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魅力。

    鉴于此,笔者认为,青岛“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基本战略思路应该是: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建设海洋文化名城。

    进一步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借鉴各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定位,从我市的市情出发,笔者认为,青岛未来文化建设要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把建设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于一体、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简称为具有海洋特色的现代文化名城或现代海洋文化名城)作为我市今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

    之所以要突出海洋特色,将现代海洋文化名城作为我市今后文化建设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以其理由如下:

    突出海洋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具有丰厚的文化基础。正确的目标定位必须源于文化基础,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会形成特殊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包含着城市的历史与记忆,流露着城市的理想与追求,标志着城市的精神高度与前行视野,是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城市文化的个性和魅力既是不同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文脉的延续,也是不同城市居民在千百年来的交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在城市文化中的折射和聚焦,更是不同城市的居民对自己所喜爱的文化样式的创造。正是这种历史文脉和不同的城市文化样式,形成了不同城市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

    青岛是一个典型的滨海城市,海洋特征非常鲜明,海洋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是一个具有浓重海洋特色的城市。青岛有近7000年的海洋文明史,早在20世纪中叶,青岛就开启了现代中国海洋科教事业的先河,青岛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无不深深打上鲜明的海洋特色,青岛未来文化的发展当然不应该也不可能离开海洋特色。青岛作为我国海洋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东部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半岛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山东滨海文化产业带的龙头城市,发展海洋文化有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深厚的文化资源积累。

    突出海洋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符合青岛城市的总体发展要求。从青岛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来看,《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我市的城市性质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城市职能是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可见,我们城市的性质、职能和定位都强调海洋特色这个因素。从城市发展战略来看,“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就是要保护滨海环境、发展滨海经济,相应地,在文化领域,我们就应该发展滨海文化,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各个方面协调、一体推进。

    突出海洋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是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的沿海和海洋开发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沿海和海岛已成为我国最有希望的发展“热土”,我国迎来了亲近海洋、开发海洋的新时代。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提出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这是青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十二五”期间正是青岛市乃至山东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 “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之际,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与建设蓝色经济区的目标相适应,应该充分利用、整合自己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资源,打造海洋特色的文化,把海洋文化建设作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有机部分和先导,并作为国际间和区域间交流与合作的坚实基础。青岛文化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世界最美海湾的自然条件和宜港宜航的区位优势,借助海洋科研实力和海洋教育传统,挖掘海洋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文化,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全力打造“现代海洋文化名城”,使青岛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包括具有海纳百川开放创新的海洋文化精神、发达的海洋教育系统和海洋科技系统、先进的海洋文化产业系统、繁荣的海洋文学艺术系统、精美的海洋文化形象展示系统以及多样的海洋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系统等等。

    突出海洋特色、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是增强青岛文化魅力、扩大青岛文化影响、推动青岛城市文化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世界上一些公认的文化名城,如巴黎、纽约、罗马、莫斯科、东京以及曼谷和开罗等等,无不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因而没有人怀疑他们的文化都市的地位。青岛要建设文化名城应把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海洋文化品牌作为基本的战略思路。

    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提供支撑

    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最关键的是要围绕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打造一批海洋文化品牌。

    青岛在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青岛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创建品牌城市的经验和将文化建设纳入品牌城市建设之中,将文化建设作为品牌城市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从打造品牌文化项目、品牌文化产品入手,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化项目的建设,努力争取持续不断地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品牌文化项目或产品,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品牌文化行业、品牌文化企业推进,进而向创建富有海洋特色的品牌文化城市进发,形成历史传承与时代特征水乳交融、兼容并蓄的海洋文化特色和城市文化风格。

    大力推进海洋教育科技城建设。青岛的海洋文化教育有着坚实的基础,全国最著名的中国海洋大学坐落在青岛,众多的海洋科研教育机构,积聚了一大批海洋教育和海洋与研究专家,汇集了中国70%的海洋科研院所和50%的海洋科研人员。建设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力推进海洋艺术城建设。树立高起点、创新新机制,围绕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在设施建设、文艺创作、文化活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凸显海洋特点,逐步打造国内外沿海城市立得住、叫得响的海洋文艺精品工程,展现海洋风采,展示青岛城市形象,使青岛成为走向全国和有国际影响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大力推进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城建设。大力推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海洋文化产业群。培育城市支柱型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既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标志产业,又是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更是沿海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自成结构的系统,主要包括“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创意”、“海洋文化生产”、“海洋文化产品”和“海洋文化市场”等基本部分。

    大力推进海洋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城建设。完善海洋文化游、欧陆风情建筑文化游、啤酒文化游,发展崂山文化、琅琊文化旅游,开拓博物馆、工业遗产旅游,发展休闲度假文化游、海岛休闲旅游等,构建以度假旅游为核心的高端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办好青岛国际海洋文化节、金沙滩艺术节、崂山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彰显青岛海洋文化特色。

    大力推进海洋文化展示城建设。要尽快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标志性海洋文化设施,大力建设海洋文化中心和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等,使城市海洋文化形象更加鲜明。

    建设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我们要从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出发,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创造出更好的精神文化条件,使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精神生活质量不断得以提高。文化建设也只有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实现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例如在美国,传播高雅艺术文化的林肯中心和传播知识文化的图书馆、博物馆系统,是纽约精神文化中心,其功能定位是提高公众文化水平、科学素养、水美情操、传播先进文化价值理念,铸造民族精神,因此被称为公益文化,属于非营利性社会事业范畴。洛克菲勒中心和纽约的许多歌舞厅、影剧院、夜总会,为公众提供娱乐场所,其功能定位是让公众休闲娱乐,因此被称为商业文化,属于营利性的产业范畴。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均同时拥有强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在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经营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在这方面尚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必须知难而进,奋起直追,抓紧发展,做大做强,尽快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与竞争,尽快形成我市文化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和参与竞争的主体力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的一个支柱产业。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法及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核办法。

    积极推进市属专业艺术院团改革,组建青岛市文化演艺集团。对市属演出公司和剧场等资源进行整合,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属演出经营公司,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尽快在全市形成几家实力强、水平高,能代表青岛水平的演出公司。加快推进转企改制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国有龙头文化企业或集团。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政府资助公共文化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制度,通过购买服务、项目资助、定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降低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政府要积极发挥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级财政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设立青岛市发展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改革财政投入方式,财政资金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重点用于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普及和文化精品生产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扶持。

    研究建立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鼓励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发展基金、文化投资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手段融资,推动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及中介机构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中介组织,为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青岛对外开放的优势,以更大决心和气魄全面提高青岛的发展水平,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增创开放新优势,促进和保障青岛文化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进一步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事业兴旺,人才为本;文化繁荣,人才为先。抓好专业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岛城文化名家”评选活动。实施“535”人才发展计划,选拔培养5名在国内专业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文化艺术名家,30名在各专业(学科)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带头人,50名在各专业(学科)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中青年艺术人才骨干。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中宣部中组部等六部委文件精神,抓紧落实和解决县级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等的编制、人员、经费等长期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问题。(作者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中国规划网青岛4月1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